日期检索:
没有硝烟的战斗


“打倒东洋,打倒东洋。救中华,救中华……”苍凉、悠长的歌声中,参加过4年抗日战争、3年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电力、邮政、检察等部门工作至离休的抗战老兵张普飞已经泪眼模糊,他的思绪又回到了70多年前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
幼年时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
1927年3月15日,张普飞出生于铜川市耀县(今耀州区)小丘镇中独石村,那里是原陕甘宁边区革命斗争最早的发祥地,因此,张普飞年幼的时候便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并在1940年加入了儿童团。从耀县县立完小毕业后,张普飞考上了延安抗日大学,然而,由于当时的苏维埃耀县政府需要有文化的人,张普飞就选择留了下来,并被分配到乡政府当文书。1943年,张普飞参军并秘密加入共产党。
回到乡里的张普飞主要职责就是发动群众为陕甘宁、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部队筹集粮食、医药和鞋服。1942年,上过几年学的张普飞担任了乡上的文书和民兵连长,同时负责组织群众给八路军送慰劳品。“那个时候群众自己都吃不饱,可都愿意把从牙缝里省下的粮交给共产党的部队。因为群众都知道共产党是真正抗日,真正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张普飞说,村民常把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白面、鸡蛋、鸡等饥荒年代的“奢侈品”嘱托他交给八路军战士。“前线在打仗,后方多帮忙,就连妇女都熬夜做军衣、军服,想让战士们穿得暖暖的再打小日本。”
九死一生为八路军筹集物资
随着日寇的铁蹄在中国战场的步步推进,张普飞多次写申请要求到一线去杀敌,抗击日寇。“国难当头,宁死不当亡国奴。”说这话时,老人的眼神坚毅而勇敢。然而,区委领导告诉张普飞,为前方的将士筹集好粮食、鞋服,做了后勤保障,就是最好的抗日。当时,张普飞他们将筹集的军粮、鞋服送到习仲勋、刘志丹等领导的边区政府照金,再通过照金这个中转站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晋察冀的八路军抗日前线。
耀县距离照金边区政府有30多里崎岖的羊肠小道,每次运送物资时,还要携带锄头、铁锹等工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敌后工作,不但要防止敌特骚扰、投毒,还要在给边区政府送物资的路上提防国民党和土匪的袭击、抢夺。张普飞和战友们一般都是白天站岗、放哨,防敌特破坏,晚上为八路军筹集、运送军粮。
当时边区部队物资困难,张普飞便组织群众进行大生产为部队筹集军费。他还利用自己会烧酒的专长,酿酒为八路军筹集军费,再用烧完酒后剩的酒糟喂猪,猪粪再用来给地施肥。从1942开始的4年里,张普飞先后和战友为边区政府筹集军粮600多担,4000多双军鞋和其他物资。
离休后的张普飞老人坚持读书看报,时时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从战争中走过来的人都格外珍惜和平,希望天下太平,中国永无战事。”张普飞老人悠悠的话语提醒着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祖国强大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才不会受到外敌的欺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