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阳光救助 大爱山阳
——山阳县社会救助规范化创建工作纪实
    县民政局为洛峪街村投资的黄姜基地。
    山阳县民政局局长江忠庭入村指导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工作(右二)。

   本报记者 何俊洲
    在宽阔的广场边,村委会的所在地,四间房,其中就有一间挂着“社会救助工作办公室”的牌子。办公室内干干净净,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一应俱全。办公桌上的救助宣传册、告知清单等摆放得整整齐齐。文件柜里各类救助档案标识得清清楚楚。墙上挂着的救助对象信息、救助审批流程图、工作职责等一目了然。不仅如此,就连室外的几个宣传栏里也充斥着社会救助知识问答、救助审核公示、救助监督投诉电话等与社会救助工作相关的信息。这是7月16日,记者在山阳县城关镇伍竹园村看到的景象。
    在这里,社会救助工作已经没有丝毫的“秘密”可言,从政策宣传到申请办理的各个环节都完全公开透明。在这里,村民还要参加评议会,如若不服,村民还可以拨打公开的监督投诉电话,村民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这项社会救助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这只是山阳县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一个缩影。此时的山阳正按“三严三实”的要求,在全县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展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镇村创建活动。
    责任:践行“三严三实”,服务困难群众
    “真要感谢党和政府,要不是党和政府的这些关怀,我们全家都要得抑郁症了。”山阳县城关镇伍竹园村57岁的陈建民说起低保,由衷地感激。自从他患脑出血后,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更是雪上加霜。村上及时按程序为其受理了低保申请,很快他家就享受到了低保政策。
    同村的贾爱民,属三级残疾,依然靠种地为生,家庭十分困难,自从享受低保政策后,他高兴地说:“有了低保,这样好多了!”
    中村镇洛峪街村70岁的周有彦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几乎丧失劳动能力,他与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66岁的张平山智障,没有经济来源;38岁的孙榜花患乳腺癌,高额的医药费陷家庭于绝境;72岁的张榜成患胃癌,从此家里愁云惨雾,风雨飘摇;孤寡人员郭榜娃,61岁,患肺结核,生活无以为继;孤寡人员彭文绍,30岁,智障,生活没有着落……
    他们都很不幸,或患重病,或遭受意外,或先天智障。他们都陷入了困境。但他们没有被遗忘,而是时刻牵动着山阳人民的心,党和政府也正在行动着。很快,周有彦、张平山有了低保;孙榜花、张榜成家里分别领取了30000元与9013元的临时救助金;郭榜娃、彭文绍吃起了五保,每年能拿到5300元的救助金。
    一个个危难之处伸援手的感人事例,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感谢话语。印证着社会救助工作在山阳县的贯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等社会救助问题,事关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为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山阳县倾注大量精力规范管理,其工作人员的足迹也踏遍了山阳的沟沟岔岔。在山阳县,乡镇人民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申请救助,入户调查率达100%,县民政局在全面审查上报材料的同时,对农村低保入户抽查率不低于30%,对城市低保入户调查率达100%,对单独登记的低保人员和村(居)委会成员近亲属的申请,以及有疑问,有举报或其他需要重点调查的,其入户调查率都达100%。
    在今年5月13日,山阳县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会上,县民政局局长江忠庭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牢记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落实人员、落实任务、落实责任,服务窗口前移,方便广大人民群众;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社会救助考核体系,查看相关资料文件,量化社会救助工作指标,全面落实社会救助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社会救助制度健康良性运行;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社会救助运行体系,为救助对象做好挂牌服务,进行档案管理,完成信息录入管理工作;要建立更加高效的社会救助时效体系,把时效性作为规范化建设的关键,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救助及时。
    推进:严布局重公开,打造阳光救助
    五项措施,并驾齐驱。社会救助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稍有不慎,就会有人闹意见。“一碗水如何端平,在于端水人的手要平衡。”这是人们对社会救助的期待,这也恰恰是山阳县开展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镇村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山阳县联合民政、监察、卫生、劳动保障等二十多个部门,成立了18个创建工作指导小组,5个督察组,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主动发现工作机制、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监督监察长效机制等五项机制建设。这五项机制共同发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
    宣传开路,舆论先行。为切实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增加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度。该县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标语、公开栏、文化墙、入户宣传等方式,集中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活动。同时,将及时总结出的创建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方式进行相互交流,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出参与创建、支持创建、合力创建、监督创建的良好氛围。
    夯实责任,量化考核。“谁调查,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抓点,谁负责”,“各级既不能越权办理,也不能失职渎职;既不能随意减少规范性程序,也不能随意设置繁杂程序”。该县在规范化创建工作中对县、镇、村三级的工作职责作了明确界定,落实了各自的主体责任。同时,不断细化,量化社会救助工作指标,将工作指标量化到岗,将干部职责细化到每一件事上。
    规范程序,动态管理。先后出台了《山阳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山阳县城乡居民临时生活救助实施细则》……一系列规范性管理制度,明晰了申请、调查、评议、公示、审核、审批等运作程序。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地操作,有效压缩救助工作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空间。同时,坚持“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原则,保障城乡低保的规范化管理。
    民主评议,群众当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了群众,也要依靠群众。在山阳,每一个低保对象的产生,都要经过这一环节。按照“宣讲政策,介绍情况,评议询问,现场投票,公布结果,签字确认”这六个程序召开评议会。评议会由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村(居)党组织和村(居)委会成员、熟悉村(居)民情况的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等参加。村(居)民代表人数不得少于参加评议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对民主评议结果争议较大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将重新调查核实和评议。
    全程公开,接受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切在阳光下运行。申请办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公开,不提供暗箱操作的土壤。不仅如此,办理成功后,也要向社会公开,在山阳县,低保户大门口都挂有“低保户”的牌子,牌子上注明保障类别和举报电话,这些都是为了方便监督。对群众的来信来访,网络舆情进行及时调查处理,答复率达100%,案件查处率达100%。
    收获:建设成果可喜,后继发展加力
    春雨无声润万物,大爱稀音厚苍生。据今年第一季度统计,山阳县实施社会救助中,城市低保3234户,5964人,发放资金482万元;农村低保25107户,39373人,发放资金1489.7万元;农村五保供养3115人;医疗救助32246人次,发放资金892.4万元;临时救助839人次,发放资金132.7万元。一个个鲜活跃动的数字,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传递着浓浓的民生情怀。
    如果说“应保尽保”不易,那“应退尽退”就更难了。随着社会救助规范化创建的进行,这一局面在山阳县也逐渐转变。今年4月以来,城关镇在土桥村、下河村和伍竹园社区开展的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管理试点,3个村(社区)低保总户数减少133户229人,调整后低保户分别占总人口的6%、3.7%和4.3%。
    中村镇洛峪街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玉对此颇有感受,他说:“虽然现在的救助工作更细致了,要求也更严了,工作量也有所增加了,但是现在更规范,更合理,更公平,大家伙心里也亮堂了,满意度提高了,也没人上访了。即便是退出低保,也要按程序,上评议会,大家没话说。”
    李书记一口气还列举了几个已经退出低保的名字,例如黄河群、张世英等,这些都是经过“急救难”救助后,渡过难关,走出困境,把低保让给了其他更需要救助的人。
    “应保尽保”一个都不能少,“应退尽退”同样体现公平。山阳县社会救助规范化创建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山阳县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快马加鞭由原来示范点向全县各村(社区)推进。同时,为了让更多百姓富裕起来,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去年以来,县民政局就在洛峪街村投资黄姜基地500亩,通过包户扶贫解决了30户81人的脱贫问题,还为村上完成了道路硬化、亮化,饮水等问题。
    民心是镜,民心是秤。扎实的工作获得了社会认可。近年来,县民政局先后荣获“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市民政工作优秀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全县民政工作先进集体、“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等殊荣;民政局总支连续两年被市委授予“标杆支部”,连续五年被县委授予“标杆支部”、连续10年在全县万人行风政风评议中名列前茅。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