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一个成功的范例








本报记者 王宏海
7月6日,宝塔区姚店镇房子村,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带领市委副书记薛占海、副市长杨霄、各县区委书记以及市级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走进房子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徐书记看后高兴地对村支部书记说:“你们的扶贫工作做得很扎实!”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7月15日上午,记者在包村干部赵晶的引领下,来到了房子村,汽车拐入进村的道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简朴、高大的门楼,宽阔的水泥路面直通村庄,路旁栽植的绿化树木郁郁葱葱,整齐的路灯矗立在路边,家家安上铁红大门,院墙统一颜色,整齐划一。
村委会会议室里挂着各种奖牌,办公桌、书柜、会议室一应俱全,门前的水泥广场上坐着闲聊的村民,亭子里村民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目睹了现场,记者很难想象,这样的村庄怎么前几年还是该镇有名的“上访村”?又在短短的几年里变成了“典型村”,成了徐新荣书记到延安上任后,第一个调研、观摩的村子?
昔日往事不堪回首
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勇和村会计景埃成接待了记者,他们述说了村子前几年的情况:刘玉勇曾经干了两届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重新上任,前几年,适逢采油厂开发高峰期,在村里的土地上打油井,村子里可以得到补偿款,最多的一年每人可分2000多元,农民就感觉日子可以。到后来几年,打井占地少了,农民就没有了收入,由穷到富人人高兴,突然由富变穷就接受不了。村民为一点小事情就上访,因此成了镇上有名的“上访村”,村道破烂不堪,垃圾遍地,主要是村民人心涣散,为了生活,大部分村民出外打工。
过去进村的路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既窄又烂,不要说汽车进村,就是步行也是绕着走。遇到下雨天,邻居之间为回雨水经常闹矛盾,村干部说话也没有人听,工作实在没有办法。家家户户就几孔窑洞,没有大门,没有院墙。农民就是靠种玉米,打工维持生活。
如今和城市一样美
2012年,在市政府“千名领导干部进农村”的活动中,房子村被确定为区委组织部部长聂涛生的联系点,当年,就硬化了进村1.5公里路,路上还修了一座桥,对路两旁进行了绿化,修了排水沟,安上了路灯,维修了村部,帮畔427米,建了722平方米的广场,安装了5套健身器材,还修了一个亭子。村道硬化,进户的路用砖铺设,每户新修了围墙,安上了大门,安装了30多台太阳能,农民不出门就能洗澡,维修了自来水管道。刘玉勇高兴地说:“现在村容、村貌变美了,人心也齐了。”
景埃成对记者说,2012年村子里考上5个大学生,组织部部长聂涛生自己用工资给每个人补贴了1000元,村里的3户困难户,他自己出钱上门慰问每户给了1000元。闲聊时,他说,过去村里说个媳妇很难,现在外面的女子争着嫁到房子村,而且彩礼钱比周围村子还少。
产业发展前景喜人
2012年,组织部部长聂涛生带领干部多次深入村庄,走进农户,了解实际情况,制定了“改善生产生活、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建设新型农村”的发展思路。农民住宿条件好了,要靠经济来支撑,根据村子离公路较近的优势,组织部帮助村子制订了发展杂果业的规划,整理土地500多亩,如今栽种桃树700亩,200亩已经挂果,葡萄50亩,计划再发展核桃等。为农民提供苗木、肥料,组织技术人员走进果园进行技术培训。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500元。
精准扶贫农民感激
苏福成今年65岁,去年在外打工,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今年前季因患胃病,做了胃切除手术,不能出大力,老伴有病瘫痪在床,家里的生活陷入困境,在这次精准扶贫中,帮扶单位送来了100只产蛋母鸡,并免费修建了鸡舍,定期供应饲料。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所有投资都是帮扶单位给的,自己没有成本,每天可以产60多个鸡蛋,不用出门,村子里的人上门就买完了,每个卖5毛钱,每天可以收入35到40元,可以维持他和老伴的日常生活开销。
杨伟今年54岁,2009年因车祸瘫痪在床,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老伴一个人肩上,平时自己只能坐在轮椅上,让老伴推着在村子里转转,村里修路时,考虑到他出行坐轮椅,专门给他家修了水泥路,院子里也铺上了砖。这次精准扶贫,给他家送了100只鸡,而且给鸡舍通了电,还联系了镇卫生院的医生,从6月30日开始,每天下午到他家为他针灸,现在感觉身体轻松了许多。他坐在特制的床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说到组织对他日帮扶,流着泪水,激动分连声说:“现在社会就是好,党的干部真正好!”
老百姓心中的丰碑
采访途中,陪同的包村干部赵晶介绍说,村容、村貌是看得见的变化,他在镇政府工作了10年,非常了解房子村的情况,村子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人的精神面貌、村民素质,人心齐了,正气上升。这个变化是质的变化,是要用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农民看到政府干部真心为民谋福利,不是一日之功、一时所为。
从村委会会议室的展板上,记者看到了房子村昔日的照片,与现场看到的判若两个村子,令人难以置信,可眼前的事实告诉人们,这一切都是真的,这其中包含多少帮扶干部的辛勤劳动可想而知。
定点帮扶、精准扶贫,不是一时的活动,也不是一阵风的运动,而是长期的工作,只要真心为民,农民是最懂得感恩的,老百姓心中的丰碑是无价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