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靳惠胜:用重机枪击落日军敌机
本报记者 崔福红 文/图

   今年90高龄的抗战老兵靳惠胜是西安市长安区细柳街办义井村人,7月16日记者见到他时,他说:“我今年90岁了,身子骨还硬朗,前两年还能骑自行车东奔西跑看望健在的战友,一天活动下来,还不觉得累。特别是没有生过大病,也没有住过医院。我的老战友张云卿开玩笑说,‘你是个活神仙,打了多年的仗,竟然没有负过一次伤。’”
    坚持训练成为合格机枪手
    靳惠胜告诉记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鬼子疯狂侵略中国。1938年当时政府抓壮丁,开始一家三个男丁就要抽一个从军,后来就上升到二丁抽一丁。靳惠胜家兄弟三人必抽一人,两个哥哥在外做工养家,也只能靳惠胜去了。结果部队嫌靳惠胜只有12岁,年龄太小,退回来了。
    1940年3月陕西自愿兵团在户县秦镇招兵,靳惠胜就去报了名,没想到通过了。
    参军不久他们从西安坐火车到宝鸡虢镇下车,步行了半个月。到兰州时鞋都磨烂了,脚上全是水泡。
    靳惠胜被补充到国民革命军第八战区兰州48师42团机枪连任机枪手,司令是朱绍良,连长是湖南人。当时兵源短缺,连里只有60人,10人一挺马克沁重机枪。他们使用的水冷24式马克沁重机枪威力大、火力强、能高射,也能扫射,可靠性较高。枪身重20公斤,加上枪架共重53公斤,理论射速每分钟可达600发,表尺射程有3500米。经过三个月的严格紧张训练,靳惠胜对机枪的性能、构造和使用已经熟练掌握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机枪射手。
    3年后,靳惠胜在行军途中碰上和他一起参军的同乡石匣村的张玉田,他是驮骡队队长,专门负责给前线运送弹药和补给用品。张玉田告诉他,乡里一同参军的40多人,差不多都在抗战一线战死了。
    六挺机枪围剿日本敌机
    兰州五泉山曾是第八战区首脑机关所在地,也是指挥甘、宁、青、绥远地区对日作战、防空的核心。抗战期间,第八战区组织部分部队参加了绥西抗战,支援陕北榆林地区军民积极备战,组织指挥了兰州空战。
    上级给靳惠胜他们机枪连下达了防空任务,六挺机枪全部布置在兰州城南边的皋兰山上。他和战友挖好战壕,支起高射架,装好子弹袋,一袋子弹250发,握住扳机不放,250发子弹一分钟内就能接连发出。
    记得有一天,日本四架轰炸机飞来,城内外响起警报。日本敌机刚进入兰州城区边,还没等日军发射一枪一弹,靳惠胜连的六挺重机枪分别对准它们子弹齐发,其中靳惠胜和其他战友盯住的那一架敌机被打中,冒着黑烟转向就跑,最后落在黄河岸边。其余三架敌机见状也扭头逃窜了。从此之后,敌机再没有来过。
    二十多天后,靳惠胜和战友在山上训练时,闻到了腐烂的恶臭味,经过搜寻,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六具日军尸体,他们身上佩带着手枪,身边有地图和吃光了的罐头。
    1941年2月,靳惠胜所在的部队被改名为西北交通总队,开始向嘉峪关外出发,目的地是玉门、安西、敦煌一带。靳惠胜在玉门住防期间,才知道那真是个好地方,河里随水飘着的都有石油,当地老百姓在河边拦根木头,用来烧锅,火焰大得很。部队领导训话时告诉靳惠胜他们,“我们中国都是好地方,日本人想侵略霸占,我们绝不答应。”
    1946年5月,靳惠胜在新疆参加平叛民族分裂和苏联入侵后,坐汽车返回陕西,没多久就回家了。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