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05版
追求低碳循环 注重多元发展
榆阳区:工业经济迈上转型路
    位于麻黄梁工业集中区、陕西陕北乾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新建的5万吨年气固热载体粉煤热解工业试验项目。
    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2公里长铝镁合金项目。
    陕汽榆林东方新能源汽车。
    榆阳区金鸡滩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榆林衮州矿业60万吨甲醇项目。
    鱼河制盐厂外景图。
    未来煤制油。

    本报记者 王红洲 靳天龙 通讯员 王森 张利平 苏彩云
    近两年来,受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的影响,榆林市榆阳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工业经济也有下行的趋势。当前,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只有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才能更好地发展。为此,榆阳区出台稳增长措施,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开始走工业经济转型路,注重资源深度转化,由原来以煤为主的工业企业逐渐向以煤为基、非煤工业企业发展多元化之路。
    节能降耗降本增效——
    积极释放非煤工业产能
    6月16日上午11时,中盐鱼河制盐厂制盐车间内,司泵岗位的李江明,拿起手中的量桶仔细查看,他正在测量固液比。“我每天都要检查0米层至4.8米层所有制盐设备的运行情况,同时要测量盐浆的固液比,只有比例达到15%至20%,才是合格的。”
    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是国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也是目前陕西省唯一的一家井矿盐生产企业。该公司组建于2000年12月,公司围绕“自然、安全和健康”的科学用盐理念,大力研发推广绿色、自然、低钠高端盐品,先后研发推出对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有益的沙棘碘盐、枸杞碘盐、红枣碘盐、氨基酸盐等植物健康型盐产品,在盐行业率先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全国盐行业的一面旗帜。
    “全国平均吨盐综合能耗为120公斤煤,我们公司通过创新手段,节能降耗,吨盐综合能耗仅为73公斤煤,这个数字吸引了国内很多同行前来参观我们的企业,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卜明自信地介绍着,“之所以在同行业中取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得益于我们采用了多项节能降耗、降本增效措施。我们公司的制盐发罐选型合理先进,并应用了‘正循环、轴向进料、平流补料、分效排盐、盐脚淘洗和余热回收、石膏晶体防垢、顺流排石膏’的五效蒸发工艺,在国内真空制盐装置尚属首次创新应用。”除此之外,该公司还创建了全新的卤水处理模式,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严格控制入炉煤各项指标,加大考核力度,提高了锅炉燃烧效率和热效率。
    目前,该公司拥有两条真空制盐生产线,总产能为140万吨/年。其中镇川制盐厂产能为20万吨/年,鱼河制盐厂产能为120万吨/年。鱼河制盐厂生产装置设计先进,自动化程度高,是目前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真空制盐生产线。主要产品分为食用盐、工业盐、保健用盐三大类,二十余个品种。
    据了解,榆阳区大力支持非煤产业释放产能,支持中盐鱼河盐化厂开展新产品研发,扩大销售市场,打造国内领先盐业新高地。总结银河电厂和滨化绿能合作经验,探索网前直供电模式,推进电力企业和载能企业深度合作,努力打造低电价区域。加快推进服装产业园建设,打造国内知名羊毛防寒服生产基地。落实工业稳增长政策措施,整合各级扶持资金,改进扶持方式,健全区级领导包抓重点企业机制,充分释放工业企业产能,全年预计生产水泥150万吨、原盐131万吨、铝锭60万吨、天然气62亿立方米、甲醇60万吨、火电28亿度、电石15万吨,新能源汽车3300辆,实现工业总产值475亿元。
    吃干榨净变废为宝——
    推进能源资源深度转化
    “二氧化碳有什么用?”在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废气,而在工业中,如果能合理处用,二氧化碳一样可以变废为宝。
    榆林市云化绿能有限公司是我国以碳酸二甲酯、丙二醇产品的生产、经销与技术开发为核心业务的新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碳酸二甲酯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属无毒、环保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新型绿色环保化原料。丙二醇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工业中被广泛用作吸湿剂、抗冻剂、润滑剂等。生产这两种产品需要的原料为二氧化碳、甲醇、环氧丙烷和煤炭。
    该公司总经理张宇涵介绍:“我们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了每年5万吨食品级二氧化碳装置。项目采用先进、成熟的吸附分离提纯二氧化碳工艺。由于我们公司紧邻兖州煤业榆林能化有限公司甲醇厂,每年可消耗甲醇厂排出的一大半二氧化碳,不仅利用了甲醇厂排放的废气,而且。降低了碳酸二甲酯的生产成本,实现了资源的深度转化。”
    近年来,在能源资源深度转化中,榆阳区进驻了很多这类工业企业,实现了“吃干榨尽”,其中还包括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间接液化项目。
    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因其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完整的产业链条及超大的投资和建设规模,创造了国内同行业多个第一:煤、电、铝镁合金、碳素完整产业链同步建设、同时投产,创造国内第一;5台330MW发电机组同步建设并在一年内通过168连续试转,创造国内第一;铝镁合金60万吨产能两个系列四个车间同时建设并一次性连续投产成功,创造国内第一;一次性形成35万吨预焙阳极产能,创造国内第一。到2016年,该公司计划铺轨13.998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建成运营后,同时具备年发送煤炭、铝镁合金产品600万吨,年接收氧化铝、石油焦等原料180万吨的物流自行运销能力。
    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间接液化项目,于2011年6月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国家“十二五”期间“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工艺技术采用兖矿集团公司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费托合成等关键专利技术。主要工艺是以煤炭为原料,经过水煤浆气化,净化气体后,通过低温浆态床费托合成及油品加氢提质等技术生产出柴油、石脑油、液化石油气等产品。项目建设规模年产110万吨油品,利用原料煤约500万吨/年,产品主要是合成柴油79.41万吨/年,石脑油25.67万吨/年、液化石油气10.07万吨/年。概算投资1640643.77万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6亿元,年均净利润16亿元,上缴税金21亿元。
    此外,榆阳区还积极支持陕煤集团开展粉煤热解中试、银河电厂开展兰炭掺烧技术试验,大力发展面煤干馏、型煤制造产业,力争在煤炭转化工艺路线和技术试验上取得新突破。加快乾元50万吨煤焦油加氢等项目建设,制定兰炭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推动兰炭产业转型升级。抢抓京津冀治污降霾政策实施机遇,进一步拓展兰炭销售市场,充分释放兰炭产能。启动小壕兔、红石桥等4个百万千瓦煤电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打造陕北能化基地大型火电集群。加快天然气转化,促进圆恒20万吨LNG达产达效。高度重视煤气盐资源综合利用,促进资源产业高效融合发展。加强重大资源转化项目储备,策划包装煤电、煤液化、煤气化等转化项目16个,实现能化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加快建设引领带动——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近年来,榆阳区已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上重要建设日程。
    目前,榆阳区在建的新能源产业园区涉及小壕兔乡旋河、刀兔、早留太、公合等11个村。总面积311平方公里,其中新能源园区占地面积约170万平方公里。
    据了解,在规划过程中,该区充分考虑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消除或控制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废渣污染、噪声污染,进行排烟、防尘、绿化、美化、供水、排水、垃圾和粪便处理。与气田开发协调发展。园区规划建设考虑未来输气管线的铺设和气井勘探、开发施工用地。统筹兼顾未来的煤炭开采。
    园区内在建的榆林隆源光伏电力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光伏发电的发电企业,是世界华商国际(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榆全资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在小壕兔新能源产业园投资23.24亿元建设200mw的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科研报告并取得省国土厅的土地预审批复、榆林市环保局的环评批复,选址意见、接入手续正在办理中,项目核准报告已上报省发改委。项目总规划容量为202.94MWp,预计年均发电量约30554.23万kWh。25年发电收入总额为647035.1万元,合计缴纳所得税51108.7万元,年均发电利润总额为13923.6万元。同燃煤火电站相比,每年可节约10.39万吨标煤,减排26.5万吨二氧化碳,870吨二氧化氮,9169.78吨二氧化硫。该项目总占地410公顷(6150亩),其中永久征地面积为11.816公顷(177.24亩),用于建设330kV变电站及相关辅助用房,其余398.184公顷(5972.76亩)采取租赁模式。
    该区加快重大新能源项目建设,力争建成隆源200兆瓦、比亚迪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协合200兆瓦、华电50兆瓦光伏项目,试点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和采空区光伏发电,扩大新能源装机容量。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充分释放陕汽东方产能。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引进蓝宝石晶体材料、铝型材等重大项目。
    此外,陕汽榆林东方新能源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为响应国家“十二五”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规划需求,立志做大陕汽、做强重卡,以榆林为突破口向西北地区、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辐射。公司于2011年2月24日在麻黄梁工业园区注册成立,是集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研发生产和技术应用为一体,以底盘制造、专用车改装、物流园及加液加气等服务为依托的新型公司。项目总投资14.55亿元,目前改装车板块具有完整的产品开发、生产制造、检测调试、市场营销和零部件生产制造体系。公司目前拥有各种先进的生产设备1500多台(套),年改装各种专用车辆可达18000辆,日改装能力达50多台。公司生产的半挂车、自卸车畅销陕西、山西、内蒙、甘肃、宁夏、青海等20多个市县和蒙古等国。新能源项目分两期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年生产新能源专用汽车2万辆,主要建设包括总装车间、调试检测车间、试车场、停车场及公用配套设施等。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