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幸福路上谁都不能缺席
——子长县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余家坪镇郝家川村的500亩新建葡萄园。
    县财政局党员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了解情况。
    依托温室大棚产业走上致富路的苗遇春。
    县长谢延明到李家岔镇阳道峁村周英俊家中调研贫困情况。
    县委书记兰孟偃到安定镇十里铺村白国梅家中调研贫困情况。

    本报记者 王宏海 通讯员 李晓军 黄志武
    为了做到精准帮扶,对症下药,真扶贫,扶真贫,子长县制定出台了“三个一”工作机制,夯死责,严考核。实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到户,县直部门、单位及企事业单位结对帮扶到村,县上成立帮扶团帮扶到镇,形成了:一镇一个帮扶团,一村一个帮扶单位,一户一名帮扶党员的“三个一”帮扶机制,确保全县9079户贫困户,户户有人帮,不落下一户。全县干部到户、单位进村、帮扶团入镇,一时形成了全民总动员、万人帮万户、实现全覆盖结对帮扶精准扶贫的良好局面。
    工作机制夯实责
    5月19日,县委书记兰孟偃来到安定镇十里铺村贫困户白国梅家中,他详细询问白国梅的家庭、经济状况及存在的困难、想法等。兰孟偃介绍说,县上动员7390名党员干部结对包扶9079名贫困户,实现精准包扶、精准脱贫全覆盖,确保全县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进入倒计时。这次来就是了解结对包扶户的情况,以便对症下药,使贫困户早日脱贫。当了解到白国梅家孩子多,且正在上学,丈夫常年有病负担重、劳力少的情况后,兰孟偃说,根据白国梅家的情况,发展其他产业行不通,希望白国梅继续种好大棚,农业部门和镇、村两级要加强贫困户的产业知识培训,帮助做好设施农业技术指导,切实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
    兰孟偃还叮嘱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关注白国梅家的情况,在政策范围内提供助学贷款,及时就医及时报销,不能让贫困户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确保贫困户早日脱贫。
    在结对包扶户胡应国家中,当兰孟偃知晓胡应国妻子患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至今影响劳动。兰孟偃要求县卫生部门要积极开展送医上门活动,深入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服务和指导,缓解他们所受的病痛,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中来。并希望胡应国继续搞好大棚及地膜洋芋,坚定信心,自强不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早日脱贫致富。
    摸清家底准施力
    5月20日,县委副书记、县长谢延明走进结对包扶的李家岔镇阳道峁村贫困户周英俊、周振华和王老河村周国海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经济来源以及面临的困难,为他们脱贫致富出主意、想法子,并现场办公解决他们当前遇到的困难。
    当谢延明了解到周英俊两个儿子想务工而找不到活时,当即联系建筑企业为他们揽活;当他得知周振华3岁的儿子患脑瘫病后,立即指示镇政府和民政部门对接,通过大病救助、民政救济等方式,解决他们的部分医疗费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同时,谢延明针对3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包扶计划,通过指导发展产业、帮助劳务输出、协调小额贷款等形式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并鼓励他们要转变思想观念,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改变暂时落后的现状,早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5月22日,子长县财政局全体党员干部在局长郭超贤的带领下,来到所包扶的安定镇魏家砭村贫困户白三娃家中,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经济来源以及面临的困难,为他们算清一笔笔收入和一项项支出,一同商量脱贫致富方法。
    村级样板郝家川
    走进余家坪镇郝家川村,村道路两旁的温室大棚排排坐,河对面岸上梯田地里的葡萄园行行整齐,以及正在投产使用的鱼塘坛坛清水,一派民有所居、业有所产的新新景象。
    “我镇郝家川村,依托互助资金,目前形成三个‘5’的发展格局,即500亩葡萄园,50座温室大棚,15座鱼池,这三个‘5’将助推郝家川村民走上产业发展之路。”余家坪镇镇长徐雪峰介绍说。郝家川村从2009年便开始试行省市县联帮,村民集资互助的办法,融资解决发展道路上的资金短缺问题,即省市各配套8万元,县配套5万元,村民每户缴纳1000元,20余万元,作为互助资金公积金,而后依据村民产业户联户互保的方式,以贴息贷款的方式发放到需要扶助资金发展产业的农户手中,助推农户依产业而发家致富。
    郝家川村村支书郝风达给记者娓娓道来:“我们村起步的时候,改造河滩地,修建温室大棚,资金当然是老大难问题,当时省市县配套下来21万元,温棚建起得有人种,政府和村上刚开始就不大包大揽,我们对有发展产业意向的村民商议制定出每户入500元的股份,然后确定发展温室大棚、葡萄园。在公平公开的基础上,村民自愿报产业,如果想贷点儿款,自己买个车之类的发展运输业等其他产业,也可以,不过前提是你必须入股500元,成为发展会员才能贷款。”
    郝风达继续介绍:“5户为一个小组,每组每年只能有2户贷款,其他3户做担保,当然5户自然结合,基本上是哥弟兄或亲族户内自家人,彼此也比较了解。今年我需要钱你给我担保,明年你需要钱我再给你担保,放款手续简单,村民互联互保即可贷款,这样村民联保互相牵制,还款也不存在问题。现在,我村捆绑资金使用情况良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发展成每户1000元户费,在去年经群众商议,依据我们村水资源和立地条件状况,我村新建15座鱼塘,目前鱼塘蓄水全部到位,马上调鱼苗。温棚、葡萄园和鱼塘这三大产业,使大家都有活可干,有钱可挣。”
    关于互助资金的捆绑使用情况,余家坪镇杨勇副镇长介绍:“他们实行政府监督,村民推选成立互助资金协会组织自己管理资金,以前是以村独立运行,现在该协会将岭湾村、新寨河村和郝家川三村的资金捆绑使用,可将互助资金最大化合理使用。以前郝家川村需要资金,而其他两村又资金闲置空放着,后来村民商议成立协会,互动使用资金,这样哪个村发展阶段需要资金,可以互相帮扶,渡过难关,产业走上发展路子,有盈余了,协会的‘钱袋’也可以鼓起来,再扶持其他需要发展的协会村。通过我们近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互助资金大家互相助’这种管理运行模式,是既解决群众发展融资,又充分调动群众走产业致富积极性的良策良方。”
    有产可依好致富
    在李家岔镇阳道峁村的山地苹果园和养殖户家中,县长谢延明认真调研,逐地块逐户走访,之后他指出:产业开发是扶贫工作最终取得实效的重要举措,要大家牢固树立“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就不是真正的扶贫”的理念。他要求各部门、各乡镇要帮助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帮助贫困户每户都要发展一项长期稳定的致富项目,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近日,子长县瓦镇庙湾沟村的村民高海成特别高兴,原来他承包种植的30亩果园地,去年挂果,今年卖了个高价,均价一斤4元左右,苹果一项产业可收入24万元,他家4口人,人均纯收入可突破3万元。杨家园子镇杨一村的黄文亮,从2006年开始自己承包经营了15亩果园,今年收入3万余斤果子,收入12万元,刨除杂沓2万元,净收入1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3万元。见到利益尝到甜头的他,去年通过多方途径流转承包土地800亩,全部栽植了苹果。他高兴地说:“苹果市场现在这么好,也要‘抢抓机遇,大搞发展’。”
    安定镇十里铺村的郭候娃,老山前线退役兵,家有6口人,去年栽种一棚小瓜,小瓜之后棚内分批次种了几茬芫荽,夏季又兼营一工棚小瓜,小瓜共收入4.2万元,芫荽收入8000元,单棚加一工棚收入5万元,人均收入8000多元。
    目前,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憋足一股干劲,聚焦瞄准全县102个贫困村、3.38万贫困群众,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策略,打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扶贫攻坚战、扶贫冲刺战”。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