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榆阳:文化产业崛起在转型路上
















被喻为“中国的科威特”的榆林市,依靠能源支撑,经历了“黄金十年”发展期。而眼下,工业经济遭遇产能过剩,能源市场持续低迷,经济结构单一的榆林市无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与其他地区相比,调结构,促转型,适应新常态,对榆林市来说更显迫切。“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的自身定位,让各界人士重新审视榆林市的现状。而榆林市建设西部文化大市的宏伟目标,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文明城市的系列举措,为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战略机遇。作为榆林市城区所在地的榆阳区,自然成为榆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区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榆阳区积淀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相互包容的人文底蕴;在长期的南治土、北治沙生态建设和陕北能化基地大开发中,又开辟了农业文化、生态文化、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的崭新空间。可以说,榆阳区是一个既富有历史沧桑感、厚重感,又充满现代活力和包容性、成长性的文化大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几年,榆阳区党委、区政府未雨绸缪,审时度势,不断挖掘、传承、发扬、建设本土文化,使榆阳文化产业在转型路上异军突起。
谱写“三农”文化保增收
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重视社会效益,又不能忽视经济效益,榆阳区经过几年的培育打造,杏树文化旅游活动已然成为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
榆阳区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从1998年起在南部山区发展大扁杏产业。截至2014年底,榆阳区已栽种大扁杏13.2万亩。如今的榆阳南部山区,春季杏花烂漫,占尽春光;夏季果满枝头,十里飘香;秋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季树木挺立,独斗冰雪。杏树一年四季将这古老的黄土高坡点缀得色彩斑斓、诗意盎然。如何做才能将这一片风景如画的大扁杏产业挖掘出更大的价值?榆阳区领导颇动了一番脑筋。
经过多次调研论证,会议研究,榆阳区领导果断决策,举办以杏树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来发展休闲农业,让其成为榆阳从工农业经济向三产转型的新支点。
从2011年开始,榆阳区连续举办了几届杏树文化旅游节,形成了“春赏花,夏品果,秋观叶”的生态文化旅游线路。2014年10月,榆阳区古塔镇,更因其杏树美景宏大、地域特色显著、农耕文明悠久、生态环境优美等特点,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田园”。
今年春天,榆阳区对杏树文化旅游活动做了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活动区域主要以古塔镇和榆林汽车产业园为主阵地,在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王圪堵水利风景区、青云山等文化旅游景区和周边乡镇开辟分会场。方位轴线纵横南北西东,北有金秋赛马、南有采摘品尝、西有优良畜种展示,东有采风摄影。内容汇聚了车展、摄影、书画、体育、曲艺、饮食等各类文化元素,整个活动季节包含17类、20个大项目、26个小项目。活动时间延续半年,地域涵盖了12个乡镇,可谓月月有精彩,处处有不同。
“今年的活动,除了传统的杏树文化游以外,古塔镇还举办传统农业耕种体验、农车代步体验、采摘农业体验和游人步行体验等活动,提升旅游的附加值,力争把古塔打造成榆林市休闲后花园、自驾体验游乐园、山区群众增收园。”榆阳区古塔镇党委书记高之雁介绍道。
村庄变美,项目增多,来旅游的人更多了,带动了休闲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去年,古塔镇接纳游客近三万人次,仅夏天鲜食杏采摘季,就带动沿线群众增收20多万元。
目前,榆阳区杏树文化旅游线路已成为榆林近郊游的观光热点。从“节”“周”到“月”,再到全年的“狂欢”,榆阳区已然铸就一个当之无愧的“三农”文化产业品牌。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既挖掘了榆阳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又拓展了榆阳杏产业的品牌影响,促进了农民增收,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传承了榆阳民俗风情,取得了一举多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弘扬历史文化育精神
“文化产业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品质,要把文化因素、文化精神、文化品格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贯穿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始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劲动力。”榆阳区区委书记苗丰多次强调。
其实,榆阳区拥有的一张张历史文化名片,早已蜚声四海,成为榆林巨大的精神财富。
1903年出生于榆阳区、后来旅居香港的著名爱国人士胡星元先生,早年离乡,历经坎坷,后定居香港,艰辛创业,成绩斐然。1982年秋,他以80高龄重返阔别60多年的故乡。此后10年间,他为振兴家乡文教卫生事业,共捐献人民币1000多万元,修建“星元图书楼”、“星元小学”、“星元医院”(由陕西省政府命名)。胡星元先生早在l986年就预立遗嘱,将上亿元资产捐赠家乡发展慈善福利事业。1993年,胡星元病逝于香港。l999年他的遗产执行时估价8000万元。榆林市成立了“胡星元慈善基金会”,延续着胡先生的善举。
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还是一个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纽带,文化除了其自身的经济价值外,还有着无限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民族价值。胡星元先生可谓是榆林的一座不朽的丰碑。他自强不息、艰苦朴素、诚实守信、爱国怀乡、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必将流芳百世,彪炳千古,催人奋进。
发展文化事业,我们不能忘记祖籍榆林的文化名人张季鸾先生。张季鸾先生,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的报刊政论家、新闻家和爱国人士,同于右任、李仪祉一起被誉为“陕西三杰”。他广为人知的是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的第一份新闻专电;担任《大公报》总编辑15年,创造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大公报时代”。1941年,张季鸾在重庆逝世后,周恩来发唁电,赞其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
去年8月,历经多方努力,张季鸾先生陵墓从长安区迁回榆林东沙森林公园安葬。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曾批示:希望榆林把“报界宗师”的精神挖掘好、发扬好。张季鸾先生陵墓的回迁后,榆阳区又启动张季鸾展览馆和精神研究会的筹建,进一步研究、挖掘、丰富张季鸾精神,搭建一方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
此外,榆阳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榆林烈士陵园是榆阳区正在建设的新时期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阵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基地,正在实施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建设和烈士陵园改造工程,都是在为这两处教育基地铸入时代内涵,增添文化看点。
传承古迹文明留住根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来陕西视察时强调,要“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而陕西省也分别从“弘扬历史文化、繁荣民生文化、发展丝路文化、宣传红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创新现代文化”等方面制定出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近年来,榆阳区不断发掘保护、规划开发的古迹景点,形成了不断壮大的旅游产业。
位于镇川境内的三A级景区黑龙潭,主题产品黑龙神祠,始建明正德年间,景区庙北30米山崖处有一卵形泉口,俗称“海眼”,终年涓涓流出泉水,如蛟龙吐珠,被誉为“榆林八景”之一。景区的钢筋混凝梁架大跨径石雕拼嵌石牌坊,是迄今陕北最早兴建的仿古石牌楼。每逢农历六月十三,黑龙潭都有盛大的传统庙会活动,年接待旅游信众200多万人次,收入近2000万元。
榆阳区胜景青云寺,是一座集道、儒、佛教于一体的大型寺观,始建于明代。2012年以来,榆阳区对该寺观进行了修补和完善,已完成环境区公路硬化、寺院砖雕楹联照壁修补工作,随着即将完成的环景区公路、青云河人形拱桥、鳌头观音等景观的美化亮化,未来的青云山景区将以青云寺观为主题,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也会成为榆阳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又一重要支柱。
中共榆林一大旧址维修、罗兀城和悬空寺保护开发、建安堡影视城打造、邓宝珊将军故居和邓友梅墓保护修复、榆阳书画院建成投用、传统的基础文化事业发展等,都是榆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百花齐放的点面结合点,必将把榆阳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榆阳区委常委、区宣传部部长万波说:“榆阳正在培育和打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形态,将更好地传承历史文明,为榆阳区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培育中传递出文明、向上、健康的正能量,让榆阳文化产业激荡出更加广阔的美好前景。”
创新现代文化促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除了要挖掘传承历史文化以外,还要不断创新现代文化产业,探索业态多元融合发展。榆阳区在搞好现代工农业基础设施设建设的同时,不断打造文化产业新亮点。
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这片随段正渠、陈宝生、刘文西等艺术大师的作品走向世界的黄土艺术圣地,正在以其千沟万壑、库峡碧波、纵横交错、风情万种的地貌特征,和境内赤足寺、兴隆寺、龙泉寺等名刹古寺,六百年木瓜树、千年古松,悬崖峭壁上的千年原始古柏群,吸引各地知名画家、摄影家慕名来此写生创作。近年来,该基地每年接待全国各地来此创作的画家、学者约5000~8000人次。
在各行业快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时代,谁赢得了眼球,赢得了注意力,谁就能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解决榆林工业生活用水而建设的王圪堵水库,目前也被打造成独特的风景区。该区域已成为王圪堵水库沙漠、河流资源为核心,辐射榆林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最大沙漠和水库相结合的旅游景区。汽车越野、戏水和沙漠运动、创意农业等备受市民关注。特别是该景区已成功举办三次沙漠汽车越野赛,吸引全国10多个省区的越野爱好者前来竞技角逐,使得景区影响与日俱增。
此外,正在规划建设的榆阳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打造的就是文化创意设计、文旅商品生产、演艺影视制作等新兴文化业态的集聚园区。
有了好的规划,还要有好的政策扶持。今年,榆阳区出台了区委2号文件《关于加快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六大方面23条发展举措入手,为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定基调、指方向。尤其是在政策扶持方面,榆阳区明确要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文化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区内文化企业发展、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和文化产品研发推广。每年安排500万元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和群众文体活动开展。近期,榆阳区又在着手筹划自己的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引导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科学健康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发展一批具有优势的骨干文化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品牌,逐步建立起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效益明显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拥有优势的主导文化产业集群。”榆阳区区委书记苗丰多次强调,力争到“十三五”末,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榆林GDP的5%以上,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