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把老百姓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




本报记者 王根平 李冀安
白河县地处秦巴山脉腹地,三面与湖北省接壤,境内山大沟深,土薄地陡,立地条件较差,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属典型的省际边境县。全县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辖12镇128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18.2万。县内现有各类注册医疗机构151家,其中县级3家、镇卫生院1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24个、个体诊所12家;卫生技术人员907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5人、中级及以上职称89人;开设病床660张。
近年来,白河县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并将深化医改作为改善民生、统筹城乡的重要突破口来抓,成立了县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一把手”负责的深化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部署医改工作,全力推动全县医改工作开展;结合县情实际,以卫生管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六大体系建设为框架,制定印发了《白河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白河县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及《公立医疗机构编制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每年年初拟定年度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并将相关责任分解落实到部门单位,平时跟踪检查指导、督办整改,年终总结点评,形成了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落实主体责任破解医改瓶颈
该县按照省市要求,探索实行编制备案制,科学核定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总量,核定床位600张、编制900人,并实施动态调整;根据医院发展和功能定位,明确了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的床位和人员编制比例,核定12个镇卫生院人员编制252人;制定了近五年卫生人才招聘工作计划和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安家费、职工周转房、工资按同学历高定两档执行等优惠政策措施,计划为卫生系统招聘医学人才160名。在县财力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一是及时调整医疗机构人员经费财政拨付比例,将县医院人员工资总额按70%纳入财政预算,将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所、镇卫生院以及卫生系统离退休人员工资总额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对因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而减少的收入、药品差价收入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努力做到应补尽补,对符合规划的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公共卫生任务和应急救治、支农服务等费用予以保障;三是对县镇医疗机构4700余万元(镇级1800余万元,县级2900余万元)历史债务进行了打包剥离,并逐步予以化解,全力保障医疗机构轻装前行。“十二五”期间,县财政累计投入医疗卫生经费达3.5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5%以上,较“十一五”增长近一倍。
错位发展管理 推进县镇改革
牢牢把握省政府1717号文件总基调号文件总基调,研究制定了《《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3所县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和资源布局规划,细化了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药品采购、人事编制、收入分配、监督监管等方面的改革内容与具体任务。按照结构合理、效益最大的原则,将县镇医疗机构人事调配权划归县卫生局,医疗设备由卫生局根据需要和医院发展统一采购、调配,基本实现了对卫生系统人、财、物的集中管理。在资源布局方面,重点抓好县城区的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3所公立医院,突出各自特色,发挥优势专长,实行差异化、错位式发展,逐步构建起以县医院为龙头,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为两翼,镇卫生院为基础,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人事管理方面,实行以院长、副院长公开竞聘为主的人事管理体制,选拔优秀年轻人才走上管理岗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分单位核算”的卫生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加强“院财局管”,确保资金透明、安全;在业务管理方面,着力健全以安全、质量和效率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完善医院内部决策执行、运行管理和风险预警制度,同时积极加强县级医院对口帮扶镇卫生院工作,县医院和冷水镇卫生院实现全面托管,持续推进镇村一体化“一至七”管理模式,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在考核管理方面,我们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为中心,制定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将医院的公益性质、医疗费用控制、医院管理、运行效率以及社会评价等作为主要量化考核指标,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社会满意度为核心,实行绩效考核分配,鼓励多劳多得,有效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014年监测数据显示,县级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人数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8.8%和8.4%,次均费用分别下降6.8%和1.9%,平均住院日由7.9天缩短为7.2天,医务人员收入高低差距达3倍以上。
实施跨省联合 满足群众需求
该县按照“先行先试、资源互补、整体推进、全面铺开”的思路,发挥地缘优势,以儿科为重点,以中医为特色,积极支持县中医医院与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组建了跨省医疗联合体——“秦楚医疗联合体”,院长实行聘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并取消了医院行政级别,十堰市人民医院常驻该县中医医院开展工作的专家及医护人员达40余人,极大地缓解了该县婴幼儿看病就医问题,也为该县培养卫生人才、学习医院管理经验搭建了良好平台,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联合体运行以来,县中医医院年诊疗量达到4.5万人次,其中儿科诊疗1.2万人次,业务收入达1500余万元。2014年6月底,中医医院通过了“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验收。该县还积极支持县医院与北京301医院、煤炭总医院建立专家坐诊、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对口支援协作关系,支持安康市级医院与县内其他医疗单位和区域重点镇卫生院建立“联合办医”模式。同时,县上为解决当前县医院病房紧张、病人住院难问题,正在抓紧实施住院楼改造和扩建升级,并以血液透析科、儿科等科室建设为重点,积极加强重点科室和特色专科建设,推进县医院“二甲”等级创建各项工作。
支持多元办医 建立民营机构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化就医需求,促进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公平、有序竞争,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率和效益,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北京一家公司,投资5000余万元在十天高速公路茅坪镇枣树出口处,新建了一所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民营医院——白河县济康医院。目前,该院设施设备已陆续安装到位,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工作正在进行,计划今年6月底前投入运营,预计可开设病床45张、年诊疗量达5万人次。这将对缓解当前县级医院一床难求的局面,对老百姓看病就医可多样化选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提升农合管理 减轻患者负担
白河县结合县内群众大病就医多数选择到湖北十堰就诊,但费用报销比例低、程序环节复杂的实际问题,选择了十堰市3家三甲医院和部分专科医院,作为省外定点医疗机构,纳入省内定点医疗机构同等管理服务、同等考核检查,并实行“直通车”报销、“点对点”结算,可现场为出院患者即时兑现合疗补助。该县打破参合地域限制,解决了群众跨镇、跨村门诊统筹不能报销的问题,让广大群众在现居住地就诊同样享受门诊“直通车”报销。同时,大力推行门诊统筹、总额预付、单病种管理、床日付费等混合支付制度改革,并建立与定点医疗机构的协商谈判机制和风险预警惩戒机制,强化基金监管、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控制费用不合理上涨,群众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2014年,全县共有29.45万人次的患病群众享受新农合补助,基金支出7622.61万元,受益面达169.5%,基金使用率为102.01%。2015年,新农合筹资水平稳步提高,人均500元,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达98.69%。以上措施,在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落实兑现上,也得到了同步落实。
实施精细管理 促进公卫服务
按照统一标识标牌、工作制度、人员配备、办公设备和考核流程的“五统一”标准,在所有镇卫生院实行“一院两中心”建设,成立了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大力推行“公卫和医疗双核管理”。为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各镇卫生院开展了以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为基础的签约式责任医师团队管理服务活动,组建了50余支责任医师服务团队,积极推行“每个镇卫生院建立不少于4个公共卫生责任医师团队,每个团队服务不多于4个村,每个团队不少于4名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的“三个四”管理模式,直接面对城乡居民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健康指导、协调转诊等工作。探索出的“月付工资、年度总评”、“分片包抓、责任连带”等多种模式,在安康市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