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把老百姓的满意作为最高奖赏










本报记者 张忠德
镇巴位于汉中市东南隅,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被誉为陕西“南大门”,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红四方面军曾在此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近年来,该县在被确定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后,紧紧围绕11.81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这一目标,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加快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移民搬迁、能力建设“四大扶贫工程”,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推动了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整村推进“换穷貌”
该县以整村推进为突破口,按照“产业优先、基础支撑、综合配套、连片开发”的工作思路,坚持一把手主抓、高起点规划、大拼盘整合,多措并举推进减贫增收的做法曾受到省扶贫办的充分肯定。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高质量、高标准打造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建设示范带。围绕全县扶贫开发“669扶贫工程”目标,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研究制定了《镇巴县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实施方案》,将渔渡镇九家榜村、红旗村和小洋镇小洋村、木桥村以及泾洋镇七里沟村、鹿子坝村三片区域定为项目核心建设区,沿210国道,实施产业开发、村容村貌、道路建设等项目,初步形成了“三点一线”的开发格局,从而辐射和带动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全县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村各类设施配套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达到行政村“六有”:即有进村的水泥路或柏油路和行道树,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或自来水管网,有广播电视、电话信号覆盖和宽带信息网,有一个种养殖专业协会,有合格的办公房、支部活动室、卫生室、警务室、文化室、小型超市,有群众信任、团结协作的村“两委”班子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好制度。自然村组“六有”:即有进村到组的简易通畅公路,组内有整洁通畅的硬化道路,有进组入户的通电条件,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或自来水管网,有一批劳动力受到培训和转移输出,有一个带头致富的好组长。户“九有”:即有一幢具有抗震能力、人畜分居、整洁实用的安居房,有一口沼气池或节能灶,有一个卫生厕和卫生圈,有一个小水窖或有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入户,人均有一亩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地),人均有一亩特色经济林果和经济作物园,年人均有两头(只)商品畜出栏,有一个劳动力掌握一门脱贫致富实用技术,平均每户有一人在外务工。简称“669扶贫工程”。
针对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点多量大面宽、实施难度大的实际,该县采取“县级领导带、责任部门管、联扶单位帮、镇村领导抓”的举措,把资源整合、集中开发等各项任务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建立扶贫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强力推进扶贫项目建设步伐。目前,13个整村推进项目和23个“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示范村建设各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和2.5亿元,基本实现整村脱贫。
产业扶贫“拔穷根”
大做产业化扶贫文章,狠抓“茶叶、魔芋、生猪”三大主导产业,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大户为中坚力量,致力打造魔芋种植大县、茶叶加工强县、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县,实现了扶贫工作与主导产业的互促共赢。
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扶贫产业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建设扎实推进。先后编制了《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规划》,实施了一大批扶贫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产业项目。2014年全县魔芋产业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286万元,种植魔芋8.1万亩,其中规范化高标准种植1.06万亩,魔芋产值达1.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13元。实施了观音镇大市川村农业综合开发茶园建设、杨家河镇青水镇贫困户低收入生产发展、观音镇三元镇高山生态有机茶园产业化3个扶贫开发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00万元,流转土地1008亩,瞄准938户贫困户发展茶叶、魔芋、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7.5万亩,年产茶2185吨,产值2.67亿元;重点产茶镇18个,已形成集中连片的茶叶基地6个,以茶叶生产为主的专业村15个,从业达4万余人。全县年生猪饲养量达60万头,出栏29万头,猪肉产量达2.3万吨;年出栏规模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规模养殖场520个。同时,倾力发展紫芯红薯、紫皮核桃、脱毒马铃薯、高山延迟蔬菜、食用菌等地方特色食品及中药材。
通过狠抓产业化扶贫,投资拉动效应充分体现,产业项目正在做大做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凸显,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促进了贫困山区县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摘穷帽”
为了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该县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心分析致贫原因、精确配置扶贫资源,通过全面实施扶贫整村推进,积极发展扶贫产业,以提升贫困户发展能力等扶贫“套餐”力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认清人”扶真贫。该县在国家、省、市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制定出台《镇巴县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坚持“县上指导、镇上负责、村为主体”的原则,按照省确定的贫困标准,采取村级民主评议并通过三榜公示的办法精准识别贫困户,全程接受群众监督。由各镇所有村委会干部参与评选贫困村,调查核实各村贫困户情况,挖出真贫、挤出假贫,实现贫困村、贫困户信息动态化管理。
“把好脉”真扶贫。该县在做好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同时,更加细致的找准贫困“病因”,根据摸底核查的详实数据,把全县85537个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归结为五大类,即: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增收门路致贫;生存环境制约、自然灾害致贫;贫困失学致贫;残疾和智障致贫;突发重病致贫。
“下准药”快脱贫。该县针对贫困村实际和贫困户不同致贫原因,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实行“六个一”(各镇建设一个示范村,各村确定一套领导班子,一个帮扶单位,各户确定一个帮扶计划,一个增收项目,一个帮扶责任人)推进机制。与此同时,实行跟踪监测考核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对需要搬迁的给予搬迁;缺乏致富技能的进行扶贫培训;缺少产业发展资金的给予资金扶持等等,不断提升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目前,该县已落实国家、省、市各类扶贫资金4.56亿元,启动建设“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示范村23个,完成投资1.95亿元;建立精准扶贫村级领导班子163个,确定帮扶单位185个;扶贫龙头企业3个、产业合作社11个、产业扶贫园区1个,投放产业到户扶贫资金2765万元,覆盖贫困户9082户;实施土地治理18775亩,送魔芋、脱毒洋芋种子100余吨;实施扶贫“雨露计划”培训700余人,送技术资料6万余册,开展技术讲座118次,培训群众3.6万余人,12049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通过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开发、雨露计划、小额信贷等项目的实施,该县贫困山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更趋和谐,幸福指数逐渐提升,致富梦想初步显现,强有力地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扶贫攻坚的号角在这方勤劳、朴实、厚重的热土上劲吹,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拔穷根”的满腔热情,定会托起大巴山人的精准脱贫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