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凤县农业发展“好”字当头

本报记者 王永兴 王根平
凤县地处岭秦岭山脉西南麓,为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摄氏11.5度,县境内高山纵横,河谷交错,平坦之地极少,全县18万亩耕地中70%为坡耕地,可灌溉的耕地只有3万亩,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凤县是如何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如何使特色观光农业成为凤县旅游的强劲品牌?6月16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共凤县县委书记郑维国。
记者:郑书记,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小气候条件下,凤县是怎样做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
郑维国:凤县农业发展“好”字当头。在农业发展上,我们立足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促销”的发展理念,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规划先行,优生区中谋发展。依托全县地域特点和气候特征,制定了全县农业发展规划,结合全县9个镇各自区域特点,明确了各镇特色农业区域功能定位,进一步巩固壮大花椒、苹果、生猪、蔬菜、中药材、核桃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
二是政策引领,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进程中,出台了23项惠农扶持政策。今年,我们及时对涉农惠农扶持政策进行整合清理,重点对蔬菜、休闲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含土地流转)、花椒、核桃、苹果等6项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培育,从而实现特色农业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其次,土地流转不越不缺。出台了《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和《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建成了县镇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政策法规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纠纷调解等流转服务,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和流转主体行为。据统计,目前全县累计流转农村土地7810余亩,林地19.5万亩,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460余家。
记者:郑书记,凤县这些年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郑维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特色农业在持续推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近几年的农民纯收入构成中经营性收入分析来看,2012年经营性收入3318元,2013年3869元,2014年4588元,特色农业每年给群众收入净增长500元以上。可以说,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三个特征。
一是“一村一品”其势已成。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目前,平木镇达到农业部“一村一品”示范镇,凤州白石铺标准化花椒示范村等66个村达到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
二是农业园区快速发展。采取争取项目与鼓励农民、企业投资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综合观光旅游型、专业生产型、特色发展型三大类园区架构,成功引进了四川逢春药业集团、陕西秦海鹿业有限责任公司、凤县恒力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建设9大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经建成3个省级农业园和3家市级农业园区。
三是品牌农业建设渐成气候。一方面,由农业部门牵头,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县已取得大红袍花椒原产地域保护产品1个,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1个,通过花椒、蔬菜、苹果、食用菌、土鸡(鸡蛋)7个产品产地无公害认证基地,认证总面积2万余亩。
记者:凤县这几年旅游发展很快,在特色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郑维国:这几年,我们依托旅游持续升温的利好,主动推动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农旅融合发展上开展了一些探索尝试。
我们以秦岭花谷产业带为主轴,以生态文明旅游示范村为支撑,把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发展集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我们沿212省道、316国道精心打造东篱菊谷、荷塘月色、红花风情、草凉驿站、西庄码头“五大板块”,建成了苗圃花卉园、核桃采摘园、苹果采摘园、花椒采摘园、樱桃采摘园5个千亩农业综合产业观赏园、采摘园,大力发展无景点旅游。同时,按照有“一个品牌菜系,一个接待中心,一个人文景点,一个传统节宴”的“四有”标准,倾力打造20个民俗民居型、自助农庄型、休闲娱乐型、自驾服务型生态文明旅游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