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大有作为
韩涛 杨启焘 本报记者 强晖
    榆林马铃薯生产基地。
    陕西秦川牛核心群。
    太白县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现代化苹果示范园。
    小麦“一喷三防”作业现场。
    汉中标准化茶园。
    陕西省农业厅厅长白宜勤在咸阳与市县农技人员商讨夏粮生产形势。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五个扎实”的新要求,其中“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是陕西农业发展的基本遵循。
    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本质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抓好扶贫开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新常态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重大战略要求。
    总书记强调现代农业发展,体现了中央对抓好“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坚定认识。推进“四化同步”、深化农村改革、落实“五新”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既是对“三农”重中之重战略定位的不断深化,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诠释。稳住农业经济这一环,国民经济发展就有了底气和定力;抓好农村经济这一头,城市经济发展就有了基础和动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快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坚定了信心、增添了底气。
    认真谋划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坚持“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为抓手,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发展“粮食保障型农业、都市休闲型农业、畜牧园艺高效型农业”,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坚持强基础、提产能,调结构、转方式,促规模、增效益,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力争到202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400万吨以上,适度规模经营占产业规模4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
    立足陕西三大气候带、六大农业生态类型,结合“粮果畜菜茶”五大产业,加大“调优增特”力度,建设陕北肉羊和马铃薯,渭北苹果、肉牛和特色水果,关中粮食、设施蔬菜和奶山羊,秦岭北麓和秦巴山区猕猴桃,汉中盆地和月河川道水稻油菜,陕南茶叶和生猪六大产业带,依托一村一品发展10万亩以上特色产业板块,形成“粮食为基础、果畜为支柱、菜茶为特色”的产业布局,打造陕南生态农业区、关中高效农业区、陕北有机农业区优势板块。
    扎实推进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陕西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也是典型的西部优势特色农业省份。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农业发展正处在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路径选择。
    坚持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加强基本粮田建设,重点抓好30个粮食主产县、20个旱作农业县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启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围绕四大粮食功能区,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打造规模连片的现代粮食生产基地。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推进节水、高产、增效、绿色增产集成技术模式攻关,提高主要谷物综合产能。
    以健全苹果苗木繁育体系为切入点,以改造乔化、发展矮化为路径,加快老化果园改造,大力发展矮化栽培,实现稳产能提品质。稳定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发展秦巴山区原产地产业板块,形成优势产业带。优化鲜食、榨汁和酿酒葡萄品种布局,建成秦岭北麓鲜食型、长城沿线酿酒型、渭北旱塬鲜食及酿酒型三大葡萄产业板块。
    以肉羊、奶山羊、肉牛为主,狠抓良种繁育推广,扶持壮大产业联盟,发展标准化养殖和家庭牧场,打造陕北肉羊、渭北肉牛、关中高端奶畜产业板块,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陕北果菜、陕南叶菜、关中果蔬互补、高山露地蔬菜四大产业集群,建成陕南生产与加工、关中加工与流通两大茶业基地,推进菜茶产业提质增效。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实施“五治一品”,发展“第六产业”。依托一村一品发展区域板块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实施农业新型市场主体“十百千万”工程,推行“4+1”培育机制,持续扶持十个明星企业、百个示范合作社、千个示范家庭农场、万名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围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业农民培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监测预警、科技创新推广六大体系建设,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和PPP模式,优化农业组织形态。按照“选好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抓住一个企业、打造一个品牌”思路,集中扶持重点企业品牌,培育和认定电商主体,健全现代物流配送体系,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创新科研攻关机制,推行“专家引领、专业融合、联合攻关”模式,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动科技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以集成技术+高效推广模式为方向,建立产业示范区,鼓励公益性推广机构、科研院校与经营性服务组织联结,形成“一主多元”服务机制。创新种业发展机制,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有偿流向企业,组建企业为主体的育种联盟,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