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我省医改进入新阶段 分级诊疗下月全面启动
越来越多的医改成果正惠及百姓
    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提问。
    省卫计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立勋(主席台右)就我省实施的《指导意见》进行详细解读。

    本报记者 王缠卫
    近年来,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医疗服务供给量与需求量显著增长,在医疗服务总量飞速增长的同时,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逐渐突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大医院对患者的虹吸作用明显。同时各层级医疗机构分工不够明确,协调衔接不足,难以为患者提供全程系统的医疗服务,医疗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日前省政府颁布实施《陕西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决定在全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合理配置利用医疗资源,构建科学有序就医秩序,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6月16日,省卫计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立勋就我省实施的《指导意见》进行详细解读。
    分级诊疗:基层首诊是重要起点
    分级诊疗是什么概念?通俗了说,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并按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及时便捷的双向转诊,从而建立科学有序的诊疗秩序,确保病人得到适宜治疗。
    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政策措施可概括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基层首诊,就是群众患病优先选择基层医疗机构接受首次诊查,并由首诊全科医生根据病情确定是否需要转诊。为了实现强基层的目的,我省将通过加强基层基础设施、装备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薪酬制度、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措施,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让患者愿意就近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同时,省卫计委还将组织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师到基层服务,保证每个基层医疗机构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
    双向转诊,就是根据病情变化的实际需要,及时便捷的将患者转往相应技术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诊疗。我省将着力构建全科医生服务体系,同时规范转诊程序,制定诊疗指南,并预留一定比例门诊号源和住院病床,使转诊患者优先得到诊疗服务。
    急慢分治,就是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依据自身技术能力开展医疗服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或提供超出本单位技术能力的医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65岁以上老年人、5岁以下婴幼儿、孕产妇、精神病、重大传染病等患者可以不经转诊,就近选择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医疗机构直接就诊。
    上下联动,就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全面推行县镇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深化城乡对口支援,积极推进建立纵向医疗联合体、鼓励组建医疗集团等措施,加快建立各级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打通各级别医疗机构的服务通道,实现各层次医疗服务的无缝衔接,合理分流患者,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局面。
    “双向转诊”是分级诊疗必要通道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是分级诊疗的四个方面,拿什么来保证“双向转诊”能转的上去,也转的下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是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政策措施,老百姓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选择上,是没有强制性的。”黄立勋强调,为有序开展双向转诊,我们要求规范双向转诊管理。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监管,完善分级诊疗程序,建立转诊考核制度,科学引导上转率和下转率,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整体绩效和医保资金使用效率。
    明确功能定位,开展双向转诊。需转诊患者原则上按照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的顺序逐级转诊,急危重症患者可以越级向上转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应及时向下转诊。要明确不同级别不同种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确保双向转诊的连续性、便捷性和安全性。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设立全科医学科,配备相应的全科医生,制定工作制度、工作规范与程序,全面负责所在医疗机构全科诊疗和双向转诊管理工作。
    双向转诊要按照医生建议、患者选择、逐级转诊、合理就诊的原则,在全科医学体系内规范有序进行。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全科医生负责制,需要转诊患者由全科医生出具《双向转诊上转单》,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主诊医生开具《双向转诊上(下)转单》,全科医学科负责联系转诊事宜。
    各医疗机构之间要密切协作,建立双向转诊协议关系和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形成相对稳定、紧密衔接、便捷畅通的双向转诊渠道。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依据转诊预约情况,预留一定比例的门诊号源和住院病床,转诊患者可优先获得转入医院的门诊与住院服务。
    让“全科医生”成为基层的主角
    患者去医院看病主要考量的是医生,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如何把好医生留在基层医疗机构?“构建全科医生体系,保证分级诊疗的便捷性,让高水平的医生直接指导、参与基层医院的诊疗。实现各层次医疗服务的无缝衔接,最大限度的方便患者就医。”黄立勋说,我们将继续深化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乡镇卫生院新录用人员实行县招乡(镇)用。落实岗位管理制度,收入分配进一步向基层一线倾斜,调动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服务积极性。
    构建全科医生体系,保证分级诊疗的便捷性。一方面通过培养培训、定向招聘、退休人员返聘,上级医疗机构派驻等多种形式,打造一支基层留得住、群众信得过、技术过得硬的全科医生队伍。特别是以县、市为单位组织二、三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确保每个基层医疗机构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充分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另一方面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全面负责全科诊疗和转诊协调工作。分级诊疗工作在全科医生体系框架内运行,全科医生承担患者初诊、分诊工作,并为转诊患者预约上级医院门诊、住院、大型检查等。全科医生体系的建立打通了各级别医疗机构的服务通道,实现各层次医疗服务的无缝衔接,最大限度的方便患者就医。
    继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建设,按规定配备医疗设施设备,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任务。鼓励引导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抽调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工作。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城市医生到基层服务。
    推动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与全科医生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全科医生负责签约居民初诊、分诊和双向转诊协调,并向签约居民提供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程健康管理。
    调整医保政策省钱又省心
    “医保政策同步调整,引导患者合理就医。除《指导意见》外,省上还制定印发了《双向转诊暂行规定》、《分级诊疗病种范围指南》和《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政策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细化双向转诊流程、各层级医疗机构服务范围和医保报销政策,以确保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黄立勋表示,一方面差别化设置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就诊报销比例,报销政策向基层就诊患者倾斜。另一方面规定未经转诊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的非急危重症患者,下调报销比例。总之,要让合理占用医疗资源的患者享受较高的报销比例,多占用医疗资源的患者,报销比例相对较低。利用经济杠杆,既防止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又保证群众得到有效诊治,同时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促进各层级医疗机构协调联动。在农村,全面推行县镇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落实县镇人员、业务、财务三统一政策,促进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深度融合,将优质医疗资源带到群众家门口。在城市,积极建立由三级医疗机构牵头,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的紧密型纵向医疗联合体。形成相对稳定、紧密衔接的双向转诊渠道。同时,鼓励医疗机构之间通过组建医疗集团、上级医院托管、技术帮扶协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协作,使患者得到整体系统的医疗服务。
    当前,我省医改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了较好基础,很多做法为全国首创。延安市率先组建医疗集团,雁塔区和西安交大一附院、莲湖区和西电集团医院建设医疗联合体,澄城县推行新农合总额预付制,高陵、阎良等区县实施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等改革探索为全省推行分级诊疗摸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众所周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关系群众身体健康,涉及多方面利益调整,是一项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的工作。医务人员的培养、制度体系的完善、群众就医习惯的改变等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省卫计委副主任黄立勋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