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农业现代化按下“快进键”
——韩城市副市长王云章就农业现代化建设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通讯员 贾雷娜 本报记者 程立忠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指出当前的重大课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包含了围绕建设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6月16日,记者就韩城市如何实现强农、富民,打造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富裕梦”,采访了该市副市长王云章。
    记者:韩城是中国“花椒之乡”,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韩城怎样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
    王云章:韩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韩城大红袍花椒独特的品质,又有上千年的栽植历史,是首个获国家注册地理标志的花椒商标品牌,因此我市非常重视维护和经营这个品牌。从今年起,计划利用5年时间,投资40亿元在芝阳镇规划建设集多位一体的国家级花椒产业园区,将其打造成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国花椒产业动力引擎和产城融合的示范样板,引领全国花椒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科技研发创新,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带动农民致富,韩城是如何做的?
    王云章: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通过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我市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先突出农业园区建设,围绕“风追司马”景区,沿涺水河和司马祠景观大道两侧,发展集生产、生态、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从今年起,韩城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建省级农业园区配套资金以及市级农业园区的规模扩张、生产设施条件改善等,逐步形成典型引路、示范发展、以点带面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格局。与此同时,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组织化、标准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
    另外,韩城市从今年起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规模经营主体的培育和补助,规模经营主体新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签订10年以上土地流转合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由政府补贴3年的土地流转费用,对新流转规模100亩以上,签订3年以上土地流转合同,从事种植业、设施大棚生产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对受转方每亩给予100元补助。
    记者:在惠农政策方面,韩城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云章:在惠农政策方面,按照“稳粮、优果、增菜、兴蓄”的产业发展思路,市财政大力支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在抓好川塬灌区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建设我市西南部的苹果产业和金城、板桥等近郊的特色时令果蔬产业;出台了苹果主产项目区财政补助及蔬菜发展扶持政策,成长起了以龙亭为主产区的苹果产业基地,形成了以川道灌区为主的2万多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沿黄河区域的万亩莲菜生产基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资本向农村流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公司+技术服务机构+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示范园区,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农民增收。
    目前,建成省级一乡一业镇办5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8个;企业资本进入农业经营领域的已达200多个,具有陕西金太阳现代农业园区、韩城市宏阳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十多个龙头企业,不仅促进农民增收,也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产品品牌的树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