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新坝镇谱写山林经济茶文章
















通讯员 罗峰 本报记者 王栗
近日,“陕西丝路茶文化之旅·探寻汉水茶马古道”摄影书画采风活动,在安康市汉滨区新坝镇举行。热情好客的新坝人为客人们展现了采茶和茶歌对唱、品茶及茶艺表演、传统手工制茶等,来自西安和安康两地的摄影家、书画家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和当地群众一起走进新坝万亩茶园、欣赏瀛湖美景。
新坝镇地处瀛湖上游富硒带,境内茶栈、马泥等村为茶马古道村落,千年古树、百年古茶次第分布,一江两岸的万亩生态富硒茶园,已成为地方发展、群众致富和新时期秦巴山区实施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目前,该镇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要求为指导,通过创新机制扎实建园,3年来已改造地产茶园5000亩,新建茶园5980亩(其中无性系密植茶园4480亩),组建茶叶规模企业8个,茶叶专业合作社3个,茶叶加工厂12个,千亩茶叶示范园区3个,其中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个,区级2个;在省市设立茶叶销售窗口8个,以“马泥春”、“安康绿”、“安硒山”为主打的镇茶叶品牌在省内外茶叶节多次获奖,使昔日茶叶古镇焕发新的活力。
该镇按照“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做大园区”的思路,坚持龙头引领,形成了“政府引领、龙头舞动,大户带动,协会联动,基地推动”的茶叶发展新格局。到十三五末,全镇1.5万亩茶叶基地将进入盛产期,加上富硒养殖业的收入,预计产值可达1.45亿元以上,人均产值1.45万元,在外出务工收入不减的情况下,来自富硒产业的人均年纯收入可望过万元,通过富硒产业的做强做优,到2020年有望实现居民收入和生产总值倍增翻番。同时,在目前城镇化率不到30%的贫困山区,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率80%目标,也只有通过实施扶贫避灾移民搬迁政策和发展富硒茶产业双管齐下才能实现“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从长远看,富硒种养产业在为二产加工业提供资源、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同时,不但保证了留守的妇幼老弱人员持续增收,还有效解决了部分不愿进城入镇留守老人故土难移、叶落归根的社会问题,为青壮年融入城镇解除了后顾之忧。灜湖两岸直观坡面上,以茶叶为主的山林经济发展壮大,对涵养水资源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带动三产“生态体验游”服务业的迅猛发展,都存在着不可低估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
陕西丝路茶文化之旅,旨在让都市人了解采茶工艺、学习高雅品茶,用摄影书画等形式表现茶乡美,倡导文化寻根绿色健康行,弘扬陕西丝路茶文化。在新坝镇汉天垭茶叶基地和周林公司茶厂里,采茶女边采茶边唱茶歌,富有地域特色的茶山对歌,时而表现了劳动的快乐,时而表达着以歌传情。欢乐的歌声吸引了村子里的锣鼓队,他们也赶来凑起了热闹。采风团成员兴致勃勃地一边品茶一边欣赏着茶艺表演。在青山绿水映衬中和茶仙女的引导下,品新坝的绿茶和红茶,听专家讲茶与自然、茶与生活、茶与人生、茶道与养生、机制茶与传统茶的特色等,让采风活动变得更富有文化情趣。茶师在采茶现场手工制茶,并与采茶女交流制茶工艺,让茶文化得到了传承。歌声在山谷里回响,茶香在记忆中飘扬,新坝万亩茶园里的欢乐声、瀛湖美景中的称赞声把采风活动推向了高潮。
这次活动依托瀛湖江畔“山水新坝、富硒茶乡”,全面开展宣传推广,提高了安康富硒茶知名度与美誉度,切实加强旅游业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旅游项目、旅游商品、茶品商贸相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推进陕西茶马古道旅游与茶文化的深度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