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持久发力 久久为功
——就农业现代化访印台区委常委、副区长宫文化
    本报记者 钟攀 通讯员 李哲
    全省农业县长
    农业现代化建设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各地都在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中心,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那么铜川市印台区的现代农业究竟发展如何,今后又有那些打算和规划?6月15日,记者采访了该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宫文化。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近几年印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宫文化:作为农业区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建设全国果业强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狠抓现代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扶持发展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15亿元,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34元,增长13.4%,均位列全市第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民增收先进区、农业产业化先进区和果品生产先进区。
    记者:印台区在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区域经济等方面所做的成绩有哪些?
    宫文化:持久发力,久久为功。近年来,全区苹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先后建成了万亩现代果业示范基地2个,千亩现代果业示范方6个,成立果业专业合作社56个,引进了九州果业、明瑞果汁等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苹果“产、供、销、加、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去年苹果总产量24万吨、总产值11.28亿元,果农人均纯收入1.17万元,连续两年突破万元大关,苹果产业已成为印台农民增收最直接、最稳定、最可靠的产业。
    近年来,印台区先后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1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2个。另外,不断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农机现代化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各类农业机械947台,配备农机具2780台(件),联合收割机14台,大中型拖拉机745台,耕地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 
   记者:下一步,印台将如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宫文化:在现代果业发展上,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思路,稳步推进苹果新栽和改造,使苹果总面积保持稳中有增。同时,加强技术员队伍建设和果农培训,加快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不断提高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果品储藏等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逐步解决储量不足、效益不高等问题,使果业由单一种植向生产、流通和深加工延伸。大力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加强对外交流推介,扩大印台苹果的知名度,逐步打响印台苹果品牌。
    在农业园区发展上,我们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形成以周陵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为支撑,区级现代农业为依托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加快园区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园区综合承载能力,逐步把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的样板区、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大力发展奶牛、生猪、肉牛羊、蛋鸡养殖,稳定存栏总量;鼓励扶持农民发展小区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新增一批标准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鼓励引导农民集中连片发展设施蔬菜,新增一批设施蔬菜示范村,总面积稳定在2万亩以上。加快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积极探索发展林下养殖、种植等林下经济,多渠道增加林农收入。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加快万亩油用牡丹和连翘种植基地建设,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在培育“两新主体”上,一方面,出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管理办法,逐步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有计划、分步骤地培养出一批职业农民,真正使“两新主体”成为农民增收的“火车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