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一亩秸秆赚百元 变废为宝心里甜








本报讯(李世居 报道)6月13日,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荔县黄河滩的赵渡镇,在小麦秸秆收集现场看到,伴随着阵阵的轰鸣,只见一台割草机在前面把收割机收麦后遗留的小麦秸秆齐齐割下,后边拾草机的“机械手”把割下的麦草拾掇成行,紧跟的大马力拖拉机在后方牵引着秸秆打包机在麦田里匀速前行收拾打包。打包机自动打好草包后,从舱门缓缓开启,像“下蛋”一样,边走边下,一米多高的秸秆垛从里面滚了下来,随后被赶来的民工装车拉走送往养牛场换来效益和收获,据了解,在大荔县今年就有近十家从事麦秸回收的,每天回收麦秸在上千亩,把麦秸变废为宝,尝到了甜头,每亩地回收麦秸可增收百元左右。
在秸秆回收地头,笔者碰见跑前跑后、一会儿给民工送饭送水、一会儿又拿起电话联系的韦林镇退伍军人李三民。老李从事这项麦秸回收的事儿已经有了6年,也成了当地有名的麦秸回收的名人,不少老百姓都认识他。为抓紧晴好天气回收麦秸,他今年为收麦草,就雇佣了五台割草机、三台打捆机、和30多人和拉运车辆,每天早起晚归,蹲在田间指挥着这事。
老李是蒲城人,前多年从部队退伍回家后,来到大荔县韦林镇创业,看到当地沿黄河、渭河、洛河是大荔县的“粮窝窝”,前几年种植的小麦过在收获后,留茬高的有20公分左右,这些留茬影响到秋作物的耕种,再加之这几年,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实施推行“禁烧令”,如何解决乱烧的现象,最根本是秸秆如何解决,老李一下子看准了这个行情,把这些看似不值钱的秸秆变废为宝,找到创收的新渠道。每年一到夏收,老李就跑前跑后,联系麦秸的销售去向、联系麦田的主人、联系收获的车辆、联系工人工资费用等一些事宜,腿没少跑、嘴没少说、苦没少下,总算把麦秸回收的事干成了。据他粗略算了笔账,仅他一家每年就要清理麦草达五千多亩,可回收麦秸六百来吨,一个夏收季节,紧紧张张干几天时间,能给自己带来三五万元的收入,就连那些拉麦草的一天下来,连人带车收入都在一千多元,他感觉还是不错的,而最根本的是杜绝了群众焚烧麦秸,帮助群众收拾打扫了麦茬,更便于秋作物的耕种,农户再也不用头疼了,二是也给当地养殖户解决了饲草资源,一举多得,所以深受农民和养殖户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