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抓一把泥土,捧起的是种业的希望
临渭区下吉镇。屋宇整齐的碟吴村。
潘新良,体胖而精神,饱经风霜的颜面,朴实憨厚的本色,同脚下的黄土大地融在一起。
今年,经过11年的悉心选育,他的P2品种,实收折合亩产高达602.7公斤,将参加省小麦区域试验。他的事迹得到渭南市委主要领导、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专家的关注和认可。市农业局还专门为他申请了10万元育种经费,鼓励他选育出更加优良的新品种,造福人民。
记者见到潘新良的时候,他正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忙活。潘新良说,试验田有大小不同的田块135个,播种有各种小麦品系300余个。
他说,搞育种,道理并不难懂,可操作起来就复杂了。要想让两种不同优良的小麦杂交的后代只继承“父母”的优点,一点缺点不要,简直是不可能的。在杂交育种试验中,杂交后代的个体千差万别,有的是高秆的,有的是低秆儿的,有大穗的,也有小穗的……每年从中挑选出表现好的,留下来第二年再进行繁育。每年授粉时要给选好的麦穗进行人工授粉,这时是最忙的。
当记者问其为何要做如此繁琐的育种试验时,潘新良说了一个字“爱”。“1981年,我高中毕业后,看着一些同学考上了大学,自己却因身体原因住进了医院,而且这一住就是4年。从那时就想,既然无缘上大学,当了农民种了地,就要把地务好,社会再发展,人人都要吃粮。”从此,他下决心,不断学习各种田间管理书籍,1990年渭南地区招考农技师,他通过考试顺利拿到了“农技师”证,成为当时镇上年龄最小的“农技师”,那一年他26岁。
潘新良说,种地收成要好,良种很关键。1987年夏,他去西北农学院找小麦良种时,认识了小麦育种专家王明岐。从此以后,他便成为王明岐一个帮手,在自己地里做“小麦育种试验田”。他不断钻研学习,和专家交流取经,经过4年多的实践,他对小麦育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1992年开始,潘新良开始了自己的育种计划,一开始在60平方米的小天地里育种实验,期间订阅了大量有关小麦育种的杂志,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在他的家里,随处可见有关小麦育种的书籍。
育种不是谁想搞就能搞的,没个十几二十几年的功夫别想出成果。为了育种和维持家里开支,他经营起了“新良种服务站”。潘新良说,育种费钱、费时、费人又风险大……他在经营着种子小生意支撑着小麦育种。
这么多年的坚持,也不知道自己失败过多少次,对育种的热爱,潘新良始终没有消减,他上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也成为临渭区小有名气的“土专家”,经常有人来电话咨询他关于小麦育种、田间管理等知识。
潘新良说,目前,他培育的四、五个品系已经稳定,其中被他命名为P2的品种已经11年时间了。而一个品系每到5年后,当有一定量的种子时,就要试验这个品系的种子出芽率,按照国家要求,每一百粒种子出芽率要85%以上。
一旦把小麦种到田地里,到收获都忙个不停,看出苗、分叶、施肥、除草、防病、授粉、测量……每一时期每一项的表现都要记录在册。
今年收获的P2品种,一粒种子分出了9个麦穗。潘新良说,这个品种是他目前选育出最好的一个品种,在同样的生长环境下,P2品种突显出了它基本不感染赤霉病、抗寒性好、抗干热风、抗倒伏、麦穗大而均匀、产量稳高等特点。
当下小麦已经收割,P2品种今年实收折合亩产高达602.7公斤,这个产量要比当地大田产量高出很多。今年将参加陕西省“小麦区域试验”。潘新良说,付出了20多年的心血,今年终于看到了光明。
啊!黄土大地,黄土大地一腔情。
黄土大地上有个碟吴村,那里有一位可敬的育种人。
潘新良,体胖而精神,饱经风霜的颜面,朴实憨厚的本色,同脚下的黄土大地融在一起。
今年,经过11年的悉心选育,他的P2品种,实收折合亩产高达602.7公斤,将参加省小麦区域试验。他的事迹得到渭南市委主要领导、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专家的关注和认可。市农业局还专门为他申请了10万元育种经费,鼓励他选育出更加优良的新品种,造福人民。
记者见到潘新良的时候,他正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忙活。潘新良说,试验田有大小不同的田块135个,播种有各种小麦品系300余个。
他说,搞育种,道理并不难懂,可操作起来就复杂了。要想让两种不同优良的小麦杂交的后代只继承“父母”的优点,一点缺点不要,简直是不可能的。在杂交育种试验中,杂交后代的个体千差万别,有的是高秆的,有的是低秆儿的,有大穗的,也有小穗的……每年从中挑选出表现好的,留下来第二年再进行繁育。每年授粉时要给选好的麦穗进行人工授粉,这时是最忙的。
当记者问其为何要做如此繁琐的育种试验时,潘新良说了一个字“爱”。“1981年,我高中毕业后,看着一些同学考上了大学,自己却因身体原因住进了医院,而且这一住就是4年。从那时就想,既然无缘上大学,当了农民种了地,就要把地务好,社会再发展,人人都要吃粮。”从此,他下决心,不断学习各种田间管理书籍,1990年渭南地区招考农技师,他通过考试顺利拿到了“农技师”证,成为当时镇上年龄最小的“农技师”,那一年他26岁。
潘新良说,种地收成要好,良种很关键。1987年夏,他去西北农学院找小麦良种时,认识了小麦育种专家王明岐。从此以后,他便成为王明岐一个帮手,在自己地里做“小麦育种试验田”。他不断钻研学习,和专家交流取经,经过4年多的实践,他对小麦育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1992年开始,潘新良开始了自己的育种计划,一开始在60平方米的小天地里育种实验,期间订阅了大量有关小麦育种的杂志,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在他的家里,随处可见有关小麦育种的书籍。
育种不是谁想搞就能搞的,没个十几二十几年的功夫别想出成果。为了育种和维持家里开支,他经营起了“新良种服务站”。潘新良说,育种费钱、费时、费人又风险大……他在经营着种子小生意支撑着小麦育种。
这么多年的坚持,也不知道自己失败过多少次,对育种的热爱,潘新良始终没有消减,他上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也成为临渭区小有名气的“土专家”,经常有人来电话咨询他关于小麦育种、田间管理等知识。
潘新良说,目前,他培育的四、五个品系已经稳定,其中被他命名为P2的品种已经11年时间了。而一个品系每到5年后,当有一定量的种子时,就要试验这个品系的种子出芽率,按照国家要求,每一百粒种子出芽率要85%以上。
一旦把小麦种到田地里,到收获都忙个不停,看出苗、分叶、施肥、除草、防病、授粉、测量……每一时期每一项的表现都要记录在册。
今年收获的P2品种,一粒种子分出了9个麦穗。潘新良说,这个品种是他目前选育出最好的一个品种,在同样的生长环境下,P2品种突显出了它基本不感染赤霉病、抗寒性好、抗干热风、抗倒伏、麦穗大而均匀、产量稳高等特点。
当下小麦已经收割,P2品种今年实收折合亩产高达602.7公斤,这个产量要比当地大田产量高出很多。今年将参加陕西省“小麦区域试验”。潘新良说,付出了20多年的心血,今年终于看到了光明。
啊!黄土大地,黄土大地一腔情。
黄土大地上有个碟吴村,那里有一位可敬的育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