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塔山,不能忘却的记忆










塔山,你有过深沉、悲壮的历史。以后,你沉默了,落后、贫困和你紧紧联系在一起。87年前,众多革命勇士扑进了你的怀抱,你亲眼目睹了七尺男儿用枪、用血肉之躯轰轰烈烈地战斗在他们拥抱的塔山上。如今,当高天厚土间的塔山和田野充满希望、活力、生机时,塔山,你忘记了吗?
事情是这样的,临渭区党校干部江水是记者早年认识的朋友,前两天在一块聊天,这位老家在东塬的伙计说起渭华起义,多次提到桥南的塔山,他告诉记者,塔山是渭华起义的策源地之一,史料中也多次提到,却没有更多叙述,更没有图片实物史料,但是传说有“杀人桩”“接血盆”“土匪洞”“野猪窝”“古战壕”,他希望记者和他一同上一回塔山,探秘一下红色塔山。
伴黄伴割的麦收时节,记者相约革命前辈许权中将军的孙子许红星,携好友雷军,苏合兴,江水结伴前行,前往临渭区桥南镇探望许权中部队曾经战斗过的遗址。
车子从渭南市区出发,从城区五岔路口拐向渭华路(渭南至花园村)沿湭河水库西岸驶向南山。约莫9点,来到距城50里的桥南镇政府,再南行5里至秦岭脚下的枣树庵村。
在向导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背上行囊出了小山村,钻过半山腰的铁路洞子,沿着上山的羊肠小道蹒跚而行。
向导杨印武告诉记者,他今年54岁,另一名向导叫刘林贵,和他同岁,从小耍大。
杨印武说,从山下到塔山距离约有20多里山路,要经过“黑水潭”“马鞍桥”“线葫芦嘴”,“马梁坡”“沙坡梁”然后过“廋驴岭”再过“老汉wei尻子(备注:渭南方言,地名。意思是地形险要,难以行走通过。必须坐在地上,屁股扭动着前行而过。)”,绕过“鸽子塘”再爬上“梯子岩”就到大秦岭中的塔山了。
路越来越难走,两位向导拿起弯刀在前面开路,我们一行跟在后面艰难前行。
路被茅草覆盖,极难辨认,加之马头刺,酸枣刺混在其中,不时有人被荆棘扎的尖叫。绕过一座山梁,基本上无路可走,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向导杨印武说:“赶快上,前边就是黑水潭。”
黑水潭周围森林茂密,深不见底,大家正在喘气休息,同行的人急促地喊道:蛇!蛇!快向水边草丛看。只见黑色大蛇的后半截露在外面,约有胳膊粗,前半截隐藏在岸边湿地草里,不知有多长。
向导杨印武赶忙跑过来,用弯刀指着蛇说,这是一条黑乌梢蛇,俗称乌蛇、乌风蛇,喜欢水,以青蛙、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不要怕,是秦岭山里的无毒蛇,乌梢蛇可入药,蛇皮还是制作乐器二胡、京胡的上等原料。
沿着黑水潭来水细流,一路攀爬,幽谷里鸟语花香。杨印武说,这山里的鸟儿可是很多,有荆棘鸟,画眉、黄鹂、山麻雀、山鸡、灰喜鹊、野鸽子、斑鸠等。有30多种山花,现在的香味主要金银花和野玫瑰的花香。
“有没有野猪?”记者问。
杨印武说,不但有野猪还有豹子,斑羚,羚牛,草鹿,果子狸、獾,狼等。
听了向导的描述,加之刚才见到那条黑乌梢蛇,大家不免有点胆怯。
杨印武说:“大家不要怕,山里的瞎虫虫都怕人。”
一路劈荆斩棘,一路脚手并用,一路提心吊胆,我们走在蜿蜓起伏、窄如羊肠、险似游丝的山路上,在下午3时左右终于登上塔山。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年土匪的杀人桩,不知啥时被人推倒在草丛里,接血盆,也被人推倒在沟里,拴马桩还依稀可见,陈年的老地基见证着这里当年寺庙的香客居士。
杨印武说,老一辈人说,塔山因为东西有宝塔而得名,还有一庙抵四塔之说,当年塔山的风水甚好,唐代开国皇帝要在这里修五座塔,后来道路艰险,建筑材料实在无法运到山顶,只好修一座庙抵四塔。
看到大家认真听故事表情,杨印武神采飞扬。
杨印武接着说,由于塔山易守难攻,过去一直被土匪占据,土匪经常下山抢粮抢人,抢女人,若有反抗,便把人捆绑在杀人桩上,开膛破肚,凌迟杀害。渭华暴动前夕,许权中的部队智取塔山,消灭土匪武装,在这里打造训练营盘,构筑防御工事,经常下山除暴安民。1928年渭华起义,这里部队接到许权中旅长命令出山,参加暴动。
当年5月,渭华地区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很快形成了以华县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东至少华山,西到临潼,北接渭河,南连秦岭,约200平方公里的红色割据区域,苏维埃政权在华县、渭南、五一(民国初期县治,今属渭南市临渭区)3个县48个区、村建立。后击退国民党反动派两次围剿。但终因敌众我寡,起义失败。300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年轻生命。尤其塔山之战,异常惨烈。
漫漫史海,茫茫九州,有这么一座塔山,从此远近闻名。古老的塔山哟,你有多少传说,我们不知道;山势苍莽的塔山哟,你掩埋着多少壮丽恢宏、凄婉卓绝的革命故事,我们不知道。
2015年初夏,我们站在塔山顶上北望,渭河平原一览无余,渭华起义纪念塔赫然在目。“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的吼声犹在耳际。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它留给后人的传说和故事,塔山没有忘记,共和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
忘不了,忘不了,永永远远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