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黄龙靠什么整体脱贫?
通讯员 朱萍 本报记者 王宏海
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黄龙县摸清家底,针对各类贫穷因素对症下药,精准施力。然而,如何帮?怎么扶?为此,黄龙县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出台六大扶贫措施,确保2015年实现全县整体脱贫。
建立“人对人”精准帮扶机制。该县建立了处级、正科级、副科级、科级后备干部共718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1576户3009人的工作机制,以“4321”的形式帮扶,即:处级领导干部帮扶4户贫困户,正科级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副科级干部帮扶2户贫困户,后备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真正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以“帮”为主的“点对点”精准产业扶贫。该县对农村有土地、有条件发展产业的,制定产业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和农技培训,提高产业收益。对残疾等具有部分发展产业条件的贫困人口,引导他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等劳力投入较少的产业,拓宽脱贫渠道,多渠道增加收入,产业致富。
以“扶”为主的“点对点”精准保障扶贫。该县按照“能帮的帮、能扶的扶、能助的助”的原则,整合民政、医疗、教育、人社等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公益资金精准投向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临时性、突发性、阶段性、过渡性的贫困问题,对这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区别类型、综合施策,可以通过这几项政策分类叠加确保脱贫。
以“带”为主的“面对面”精准设施扶贫。该县以项目带产业。捆绑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国土、城建、交通、卫生、旅游项目和资金,向贫困村精准投入,加大沟通协调,发挥省、市、县驻村联户包扶工作的作用,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助推产业发展;以城市带农村。针对有劳动能力但没有条件发展产业的,通过加快土地流转、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等,促进农民进城进镇进社区,离开贫困土壤,融入城市经济,寻求更多脱贫机会;以市场带就业。挖掘生态旅游、新型能源等产业潜力,激活零售、服务、餐饮等消费品市场,通过三产和服务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脱贫。
以“补”为主的“面对面”精准基金扶贫。该县设立社会扶贫基金专户,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参与扶贫,整合价调基金、残疾人基金、慈善基金和社会捐助资金,做大扶贫基金“蛋糕”,以财政引导、基金补充、社会参与实现全面脱贫。
以“救”为主的“政策性”精准兜底扶贫。该县对有一定保障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低保扶贫专项资金、叠加高龄老人津贴、农村养老保险金、残疾人津贴以及惠农补贴和个人土地收入等政策,确保达到脱贫标准。对已经有保障的五保户通过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从而达到脱贫标准。对尚无保障的鳏寡孤独,该县正在争取纳入低保和扶贫资金保障对象,剩余未达到脱贫标准的差额通过财政、扶贫基金予以解决,也可区分类型叠加其他相关政策,确保全面脱贫。
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黄龙县摸清家底,针对各类贫穷因素对症下药,精准施力。然而,如何帮?怎么扶?为此,黄龙县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出台六大扶贫措施,确保2015年实现全县整体脱贫。
建立“人对人”精准帮扶机制。该县建立了处级、正科级、副科级、科级后备干部共718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1576户3009人的工作机制,以“4321”的形式帮扶,即:处级领导干部帮扶4户贫困户,正科级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副科级干部帮扶2户贫困户,后备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真正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以“帮”为主的“点对点”精准产业扶贫。该县对农村有土地、有条件发展产业的,制定产业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和农技培训,提高产业收益。对残疾等具有部分发展产业条件的贫困人口,引导他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等劳力投入较少的产业,拓宽脱贫渠道,多渠道增加收入,产业致富。
以“扶”为主的“点对点”精准保障扶贫。该县按照“能帮的帮、能扶的扶、能助的助”的原则,整合民政、医疗、教育、人社等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公益资金精准投向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临时性、突发性、阶段性、过渡性的贫困问题,对这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区别类型、综合施策,可以通过这几项政策分类叠加确保脱贫。
以“带”为主的“面对面”精准设施扶贫。该县以项目带产业。捆绑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国土、城建、交通、卫生、旅游项目和资金,向贫困村精准投入,加大沟通协调,发挥省、市、县驻村联户包扶工作的作用,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助推产业发展;以城市带农村。针对有劳动能力但没有条件发展产业的,通过加快土地流转、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等,促进农民进城进镇进社区,离开贫困土壤,融入城市经济,寻求更多脱贫机会;以市场带就业。挖掘生态旅游、新型能源等产业潜力,激活零售、服务、餐饮等消费品市场,通过三产和服务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脱贫。
以“补”为主的“面对面”精准基金扶贫。该县设立社会扶贫基金专户,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参与扶贫,整合价调基金、残疾人基金、慈善基金和社会捐助资金,做大扶贫基金“蛋糕”,以财政引导、基金补充、社会参与实现全面脱贫。
以“救”为主的“政策性”精准兜底扶贫。该县对有一定保障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低保扶贫专项资金、叠加高龄老人津贴、农村养老保险金、残疾人津贴以及惠农补贴和个人土地收入等政策,确保达到脱贫标准。对已经有保障的五保户通过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从而达到脱贫标准。对尚无保障的鳏寡孤独,该县正在争取纳入低保和扶贫资金保障对象,剩余未达到脱贫标准的差额通过财政、扶贫基金予以解决,也可区分类型叠加其他相关政策,确保全面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