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赵太顺的“农场主”梦
本报讯(记者 陈强 通讯员 田晓鹏 樊海锋)今年2月,宜君县哭泉镇马前尧村农民赵太顺被省农业厅认定为“高级职业农民”,这一称谓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一种肯定和鼓励,更加坚定了他立足土地,谋取更大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赵太顺出生在宜君农村,背负着父辈“一定要走出农村,考大学当城里人”的心愿,如愿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的一家陶瓷机械厂工作,端上了“铁饭碗”。
按理来说,端上“铁饭碗”的赵太顺应该再没有什么烦心事了,可是1999年的一次回乡,却有了回归土地创业的念头。“与其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不如辞职回乡务农,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他这样说。这一想法立马惊呆了家人、亲戚朋友,他却执拗不听劝,毅然辞掉工作,一头扎进了大山深处。1999年的马前尧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他经过实地考察和外出广泛调研,认为要致富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当地自然环境优势发展林果业致富增收。说干就干,他走遍了村里的山梁沟畔,最后承包下了乡上的农林场。
由于大学学得是机械制造,对育苗种植技术、林地开发、栽种干杂果是一窍不通。他没有气馁,依靠自学和参加各类培训、自费出外参观等,在实践中摸索前行,最终掌握了相关技术。
农林场条件异常艰苦,山上没有路,没有住的地方,水、电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省钱,他吃住都在山上。就这样起早贪黑地育苗、挖坑、栽树、修建道路、打小机井……一个冬天下来,铁锹、撅头用坏了几十把。“那时候,尽管很苦很累,每当看到栽下的一棵棵树苗茁壮成长时,心里觉得很欣慰”,说起过去的苦赵太顺觉得很值。
现在的赵太顺发展是风生水起、干劲更足,光拖拉机、推土机等设备就有8台。他的农林场种植核桃300亩、玉米520亩,养殖野猪22头,每年核桃收入20余万元,玉米收入40余万元,总资产达2000多万元。还申请注册了宜君县“顺兴农场”,2002年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示范家庭农场之一,真正成了乡亲们眼中的“能人”和名副其实的“农场主”。
勤劳加智慧成就了赵太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果园里喷药,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大手干起活来麻利利索,显得比同龄人大了好几岁。就是这样一个地道的黄土汉子,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带动当地贫困群众一起致富奔小康。
“他这人特别实在,对技术一点都不保留,不管是村里谁向他请教,他都会手把手地教,直到教会为止。”村支书陈永利如此评价。在他的示范带动下,马前尧村群众也依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实现了脱贫致富,2014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0900余元,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乡亲们致富增收奔小康的“聚宝盆”。
几年来,赵太顺也获得了省市县多项表彰奖励。谈到今后的发展,他充满信心地说:“咱哭泉的地膜梯田带动了宜君的旅游热,我想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出自己的观光旅游农业,还想建立一个绿化苗圃,同时还想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到网上,以实现更大的收益。”
赵太顺出生在宜君农村,背负着父辈“一定要走出农村,考大学当城里人”的心愿,如愿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的一家陶瓷机械厂工作,端上了“铁饭碗”。
按理来说,端上“铁饭碗”的赵太顺应该再没有什么烦心事了,可是1999年的一次回乡,却有了回归土地创业的念头。“与其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不如辞职回乡务农,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他这样说。这一想法立马惊呆了家人、亲戚朋友,他却执拗不听劝,毅然辞掉工作,一头扎进了大山深处。1999年的马前尧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他经过实地考察和外出广泛调研,认为要致富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当地自然环境优势发展林果业致富增收。说干就干,他走遍了村里的山梁沟畔,最后承包下了乡上的农林场。
由于大学学得是机械制造,对育苗种植技术、林地开发、栽种干杂果是一窍不通。他没有气馁,依靠自学和参加各类培训、自费出外参观等,在实践中摸索前行,最终掌握了相关技术。
农林场条件异常艰苦,山上没有路,没有住的地方,水、电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省钱,他吃住都在山上。就这样起早贪黑地育苗、挖坑、栽树、修建道路、打小机井……一个冬天下来,铁锹、撅头用坏了几十把。“那时候,尽管很苦很累,每当看到栽下的一棵棵树苗茁壮成长时,心里觉得很欣慰”,说起过去的苦赵太顺觉得很值。
现在的赵太顺发展是风生水起、干劲更足,光拖拉机、推土机等设备就有8台。他的农林场种植核桃300亩、玉米520亩,养殖野猪22头,每年核桃收入20余万元,玉米收入40余万元,总资产达2000多万元。还申请注册了宜君县“顺兴农场”,2002年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示范家庭农场之一,真正成了乡亲们眼中的“能人”和名副其实的“农场主”。
勤劳加智慧成就了赵太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果园里喷药,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大手干起活来麻利利索,显得比同龄人大了好几岁。就是这样一个地道的黄土汉子,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带动当地贫困群众一起致富奔小康。
“他这人特别实在,对技术一点都不保留,不管是村里谁向他请教,他都会手把手地教,直到教会为止。”村支书陈永利如此评价。在他的示范带动下,马前尧村群众也依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实现了脱贫致富,2014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0900余元,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乡亲们致富增收奔小康的“聚宝盆”。
几年来,赵太顺也获得了省市县多项表彰奖励。谈到今后的发展,他充满信心地说:“咱哭泉的地膜梯田带动了宜君的旅游热,我想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出自己的观光旅游农业,还想建立一个绿化苗圃,同时还想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到网上,以实现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