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现代农业收获遍地黄金
——访延川县县委书记刘景堂和主管农业工作的领导
    本报记者 王永 兴韩乐平 黄敏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他曾经插队过的延川县进行调研和视察,对延川县现代农业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指点,该县连续两年获得“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6月4日,记者以拉家常的形式对延川县的快速发展进行了采访,县委书记刘景堂和主管农业工作的几位县领导介绍了工作思路和方法。
    记者:刘书记您好,请您谈一下延川县农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取得的成效。
    刘景堂:延川县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是典型的农业县。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让老百姓富裕是我们两级政府的政治任务和目标。我县在“沿黄”红枣主产区相继建设红枣示范基地41万亩,致力打造红枣品牌。近几年,由于气候等因素影响,红枣质量、产量受损,因此,我县提出走现代农业模式,科学发展。在巩固41万亩红枣基地的基础上,引进冬枣新品种,进行大棚栽植,并建成了万亩红枣防裂果示范园和200棚大荔冬枣。
    其次,在山地壮大苹果产业,实施延安地区苹果北扩战略。要壮大苹果产业,重点在扩规模、强管理上下工夫。我县以“三川两塬”(即青平川、永坪川、禹居川和马家河塬、上大木塬)基地建设为重点,新增果园10万亩,普及“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加快绿色、有机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矮化密植”新品种栽植,打造陕西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苹果是我县富民的“金蛋蛋”,赵正永书记曾对我县苹果产业的评价是“小产业,大成绩”。苹果产业的转型和开放已上升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新品种矮化、密植苹果将使农民增收增效。
    在有地理优势的川道,着力发展高效农业。改造原有大棚产业基础,扩大基地面积5000亩,新建日光温室300座。推动蔬菜品种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和优化,形成“一村一品”规模化生产格局。改善生产条件,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行标准化生产,打造区域性先进设施蔬菜生产基础,新建标准温室大棚261座。目前,3500座日光温室大棚正常生产,反季节瓜果较上年同期增长152%。 
   在沟道地区发展畜牧业是我县推动生态农业的新举措。陕北整体环境目前承载力还很脆弱,所以,我们不仅要发展,更要保护退耕还林成果。畜牧业的发展分三个层次在推进,以“向生态”要效益,来振兴畜牧产业。在北部山区种草养畜,形成以草畜转化“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推广“种草—养畜—沼气—肥田”的循环经济模式,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和现代集约化养殖企业,形成稳定的产业基础。目前,猪、牛、羊、家禽出栏数均较上年同期增长13%以上。
    城镇化已成为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县作为典型的农业县,延川“突出产业富民战略”,其核心是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以“枣、果、畜、棚”四大产业为主,在不给农民一分钱负担前提下,由政府做“市场、技术服务”,建立农贸市场和龙头企业销售终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桥梁与企业对接,最终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前,这些举措已初显成效,农民收入每年提高,到2018年,实现我县农民收入翻两番。下面请几位农业部门领导谈谈具体情况。
    记者:非常感谢。县委高副书记您好,请您简要介绍下产业扶贫的实施情况?
    高明星:按照总书记在延安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的讲话精神,结合我县县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突出产业扶贫,着力实施“1225”工程,(即1座大棚、2亩苹果、2亩基本农田、5亩红枣)帮农增收致富。将以往的“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即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推动产业扶贫政策的落实。第一,从组织、领导上保证政策落实,大力推进“千名领导包扶、万名党员联户”活动,由政府给每个扶贫村派出“第一书记”——由机关干部挂职,带领农民致富。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实行扶贫工作一票否决制。
    第二,从资金上支持农民发展产业。推行“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机制,大力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中贫困户的补助在普通户补助基础上再加一倍,且每一个贫困户都有具体领导干部包抓。对没有劳动力的特困户,将扶贫资金直接投入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确保资金全部用于产业发展,来保障残障户生活。这样从人力、资金、机制上保证产业扶贫的稳步推进和实施,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因直接补钱给农民,造成“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政策缺陷。
    第三,畜牧上以发展大户养殖为主,散户养殖为辅的模式。结合我县地理条件,对养殖农户都有不同程度补助,农户养殖也是脱贫的重要途径,以此来促进大户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是大势,从而使各产业之间形成互补和良性循环。同时,我们对全县9000户,29000人实行精准扶贫,每年帮助1万人脱贫,三年完成。2015年、2016年各脱贫10000万,2017年剩余9000人完全脱贫。
    记者:感谢高书记的解答。请主管农业工作的严明副县长介绍下现代农业对农民增收都取得了的成效!
    严明:“山地苹果、沿黄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是延川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地域特点。“农民增收,农民致富,美丽农村”是农业工作主要任务。延川农业有两大主导产业,一个苹果,一个是红枣。运作模式进行土地流转,培养职业农民,让每个农户都有各自的特色产业。目前,我县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有20万亩,从2011年开始,每年计划增加3万亩高效、优质、生态示范基地,现已按预期完成18万亩。在苹果种植上,我们以科技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集约化发展,采用园艺化管理。以“矮化密植”为发展方向,现在苹果每亩种植33株,以后栽植每亩将达到220株,目前已流转土地850亩,已栽植800亩,盛果期产量将翻番,收入翻倍。
    在管理上采取“油豆轮茬”方式,即种植油、豆类作物直接翻入地里,增加苹果有机肥。并实施黑膜覆盖、疏花、疏果、采收机械化等新科技进行管理,苹果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2014年,上大木村,总共96户,苹果产值过千万;北塬村,46户,苹果产值高达700万元,每年产值呈几何式增长。
    延川红枣是2013年获国家驰名商标的,2014年经核实我县红枣高效产业基地实有24万亩。由于植被逐年减少,2005年以后降雨量增大,在膨大期、成熟期,红枣容易出现残果、裂果等问题,红枣产业损失较大。对此,我们首先解决缺肥问题,以“沿黄”三镇(大禹街办、延水关镇、乾坤湾镇)为示范点,县财政投资450万元,增施农家肥,红枣专用肥,鼓励农户扩大有机肥,以提高红枣抗病、抗裂果能力。
    其次,大力实施设施红枣,地平、坡缓,气温适宜地发展大棚红枣,对立地条件差的红枣“打雨伞”。去年,县财政投资120万元,购进2万把直径5米的白色大雨伞,在庄头村率先实施。再就是品种改良,引进大荔冬枣,以其产量高、周期长,深受果农喜爱。由政府对每50米大棚补助5000元,贫困户补助1万元,并无偿提供冬枣苗。截至目前,已发展200棚冬枣示范基地,新建1万亩红枣防裂果示范园。
    再就是打造职业农民,引进“百优”集团,采用土地流转模式,现土地流转已达4000余亩。农民为企业打工,企业一条龙管理,仅去年一年二十多农民,在集团打工,工资就挣37万元,增收增效两不误,解决了果农因果园疏管而造成的损失。
    在畜牧和棚栽业方面,引进“中菲”、“本香”两大企业。杨凌“本香”现已入驻延川梁家河,每年养殖3万头仔猪,农民可以产业入股;“中菲”从事六万头育肥,从养殖到销售一条龙服务,最低保证农民养每头生猪净利润100元。
    2014年,我县投入2200万元,在禹居镇马家湾建设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基地充分发挥园区苗木繁育、技术培训、示范引领三大功能服务农民。计划建日光温室5000棚,目前,已建成3500棚,今年计划再发展600到700棚,。以“苹果、红枣、畜牧、棚栽”四大产业为支撑,六大园区引领,进一步推广精准扶贫策略,推动了延川现代农业向更高层面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高,农民生活日渐富裕。
    记者:再次感谢严县长。请农业局李晓林局长补充下农产品销售平台的建设和运作情况?
    李晓林:目前,我县电子商务这块业务拓展还在初级阶段。现引进有“锦春枣业”集团建立了电子商务销售平台,直接服务农户与企业终端对接。在畜牧产业方面,引进“雨润”集团与各供销合作社对接,实现网络购销一体化,扩大农户的信息源和销售途径。当然,发展电子商务,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是电子信息时代的必然,在这一领域,我们将继续引进先进技术,探索和发展电子商务业务。
    记者:请问畜牧业局刘贵生局长,畜牧产业对农民增收实施的举措和成效是什么?
    刘贵生:畜牧产业在农业产业扶贫中占20%~30%。对于生猪养殖50头以上农户,都实施了补助。在以养羊为主的沿黄乡镇,推行标准化养殖小区,在延川东部文安驿、禹居等地发展规模化养猪、养鸡产业,扶持发展现代集约化养殖企业,生产高标准、高质量畜禽产品,打造优质生态养殖基地。
    重点扶持年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合作社和协会,带动农民就业。扩大种草面积保证畜牧养殖基本需求,改良品种,紧抓技能培训,培养技术型养殖人员。严格落实春秋两季防疫工作,确保畜牧养殖常态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畜牧产业,降低了养殖成本和生产周期,提高效益。目前,全县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达到10.1万头、9万头;牛存栏量和出栏量2万头和0.6头;羊存栏量和出栏量503万只和3.4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000吨、2700吨、362吨,蜜蜂1300箱,人工种草3.36万亩,实现产值1.27亿元。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