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精准扶贫背后的体制突围

开栏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实施,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和发展,在国内外备受关注。
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是“中国梦”在陕西的具体实践,也是陕西人实现“中国梦”的“陕西梦”,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和为“中国梦”增添浓墨重彩的陕西华章。为迎接和庆贺陕西农村报复刊35周年,本报从今日开始至8月15日在一版头条位置和第四版推出“落实‘四个全面’建设‘三个陕西’”专栏,刊登本报记者通讯员跑部进厅及走基层的深度报道和现场短新闻报道。
编者按:扶贫以及精准扶贫,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民生兜底工程,更是民心工程。红色革命老区洛川县运用改革的思维,积极作为,把人事、政策各个界面的资源从原有的扶贫体制模式中突围出来,形成巨大合力,采用精准式、靶向式扶贫,短短三四年时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近日,本报两派记者,深入采访,终成此文,现刊出,以飨读者。
2015年2月13日下午,在延安干部管理学院,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当习总书记谈到县一级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积极作为,如何贯彻精准扶贫要求,把钱用在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时,洛川县委书记彭安季深有感触地点点头。
5月20日,记者见到彭书记时,他深有感触地说,当时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作为参会的县委书记,非常激动。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全面实现老区人民彻底治穷致富,作为县一级党委政府,就要从原有的扶贫体制中突围出来,整合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人事资源,政策资源,资金资源,运用改革的思维,重新布局精准扶贫这项民心工程的管理体系,做到精准人事,精准措施,精准发力,精准扶贫。
事实上,自从2011年以来,洛川县委县政府就始终遵循延安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把扶贫攻坚作为重头戏,而且在当年就提出了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将居住在洛川峡谷的49个行政村85个村民小组2679户10994名贫困人口进行整体搬迁,彻底拔掉穷根。如今回头望去,当年许多干部认为不可能的事已基本变成事实,只是个中辛酸难以斗量。
人事突围
洛河峡谷砂石多,土壤少,土地贫瘠,河道狭窄,不少农户就住在半崖上,天阴下雨泥泞崎岖,难以行走。一年一料包谷,一亩地收入不到500块钱。














洛川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明智对记者说,槐柏镇仙姑河村一位40多岁的农民实在没有办法,撇下将近70岁的父母,给沟外一个50出头的农民做了上门女婿!他走了,把赡养老人的义务却留给了政府……截至2011年,洛川全县的贫困人口达3.85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3.5%。
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迅速上升到了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随后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三到五年时间,将洛河峡谷的贫困人口整体搬迁的宏大工作目标。当然,要完成如此艰巨的扶贫工程,单单依靠县扶贫办显然势单力薄,难以完成。至于民政、城建、经发、教育、卫生等各个部门虽然也做对口扶贫,却是各干各的事,各吹各的调,收效有限。
要扶,就要扶到根上!不要从沟下搬到塬上,小打小闹!要一步到位,让农民进城、进镇,进社区!彻底改变几千年来土窝窝式的生存生活方式!延安市委主要领导听了洛川县委的汇报,高瞻远瞩的说。
经过一番充分调研、深思熟虑,多次开会研究之后,一个将目标锁定在洛河峡谷贫困人口搬迁进城、进镇、进社区的精准扶贫攻坚团队组成了!
这个团队由4402人组成,他们分别来自全县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市上领导、驻洛各个中省企事业单位干部。
首先,县长王明智说,县上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正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职办公室,各乡镇成立党委书记负总责的包扶团,根据地域将4402人组成若干扶贫工作队。工作队一包三年,驻村到户,一对一精准帮扶,群众不脱贫,工作队不脱钩。
为了防止一哄而上,一锅煮,彭书记对陕西农村报记者说,县上及时出台了《洛川县驻村包户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与此同时,县上还成立了3个扶贫工作督查组,每组3人,督查组长由正科干部担任,称为督查专员,另外两位称为督察员,由副科干部担任。扶贫督察组的工作就是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有了一个强大的扶贫攻坚团队,有了科学的管理体系,洛川县的扶贫工作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地取得了瞩目的业绩。截至2014年底,全县的贫困人口下降到了1.88万人,1.97万人脱了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11.4%。
资金突围
人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干活要有工具,上阵得有枪炮。强大的扶贫攻坚团队成立了,资金哪里来?这需要的可不是一点钱。彭书记胸有成竹地对记者说:“靠想!靠主动作为的改革思维!我们把人事从体制中突围了出来,经过重新洗牌,组成了强大的扶贫攻坚团队,难道不能把各个部门的扶贫资金从条条框框中突围出来吗?把各个层面的中省市县的扶贫支持政策资源突围出来吗?”
为此,洛川县制订了“多口进,一口出,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的资金聚拢使用机制。
有人,有钱,以洛河峡谷贫穷村整体搬迁为目标的扶贫攻坚战陆续打响了——
2012年7月,槐柏镇仙姑河社区在槐柏镇南街破土动工了。该社区占地15亩,4栋单元楼96套房子。每套房子投入10万元扶贫资金,搬迁户仅出资5万元左右就可入住。2013年10月,该社区主体落成。这个总投资1900万元的社区,资金主要整合了中省市县扶贫专项资金以及城建部门的住房危改资金。社区基础设施齐全,院落通道全部硬化,健身器材、绿化、亮化全部到位,集中供暖,建有污水处理站。社区有物业管理,社区支部、村委会活动室等。与城市社区没有两样,而且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社区旁就是304省道,交通便利,周围全是绿汪汪的连片的苹果园。
目前,整体搬迁的仙姑河村村民已经陆续入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石兴平告诉记者:“村民们回到社区就是居民,出了社区,穿上工作服,就是职业农民,你说,幸福指数高不高?”
2013年11月,占地74亩,投资5800万元,建有321套房子的槐柏镇双龙社区启动修建了,目前主体已全部落成,今年10月就可交付使用。这个社区主要是为槐柏镇东村和西村两个贫困村搬迁修建的。该社区配套更加齐全。有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各类健身器材,运动场,还特地建了一个能同时容纳数百人的礼堂,以供村民们过红白喜事使用。该社区的建设主要整合了旧宅复垦之后,土地部门提供的土地增减补偿资金以及国家新农建(新农村建设资金)支持资金等。洛川县是省委书记赵正永的联系点。2014年7月,赵书记来到初具规模的双龙社区,郑重地说:“扶贫工程就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我们就要扶真贫,真扶贫,拔穷根,办实事!”
与此同时,交口镇建设的336户的移民搬迁社区——后川新区无疑也是一个大手笔!目前正在做社区排水工程,7月份即可入住。该社区主要整合了扶贫专项资金、城建危改资金、民政避灾资金等等。
但在石头镇盘曲河、史家河、刘家河贫困村整体搬迁的资金整合中,扶贫攻坚团队的有些人曾出现了短暂的犹豫。这些贫困村大多坐落在洛河峡谷的半坡之上,旧宅复垦争取土地补偿不够条件,中省市县的移民专项资金指标有限,城建、民政、水利、经发、新农建等每一块的资金都不多,这时,有人提出可以整合城镇保障房的政策资金,不过随即有人提出了反对,理由是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居民提供的,用在这里不恰当。但经过进一步商讨,研究政策,大家很快统一了意见。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没有农户一说,洛河峡谷的贫困人口完全可以享受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条件,再经过整合经发、水利、卫生、教育、电力各方面的政策资源,2014年8月,在石头镇新城,建起了200套移民新家,其中64户已经入住,38户正在装修,320套单元房、103套商铺、12套农家乐总共435套房子已经封顶,现已和搬迁移民全部签订协议,对接到户。
观念突围
移民新家建起来了,一户仅缴纳5万元就可住进上百平方米的房子里,但有些贫困户却慌张迟疑,想搬又不想搬,到底为什么呢?出了大沟,进了社区,虽说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这地咋办?这沟道交通不便,一来一回20公里,种地极为不便,碰上突然刮风下雨,离家那么远,连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但不种地,吃啥?花啥?光住那么好的房子有啥用?农民们祖祖辈辈都靠种地谋生,土地意识深深地束缚着他们的思想,而有些搬进新家甚至流转了土地的农民也表现出后悔的情绪。一次在槐柏镇镇仙姑河村调研,彭书记问一位中年农民,他家买的这台拖拉机主要干啥?农民说跑运输。“跑运输还可以吧?”彭书记很有兴致地问。中年农民却连连摇头道:“有活干当然可以,没活了就赔啦!你看,这都三天了还没挣一分钱哩!”
针对这种情况,扶贫攻坚团队立即整合教育、宣传、文化、科技、人劳、司法人事资源,驻村进户,蹲田边坐炕头和搬迁户谈心,做思想工作,同时利用村组基层组织这个平台,成立纯公益性的劳务中介信息公司,无偿为搬迁户农民提供劳务对接,使搬迁农民搬得出,稳得住,快致富。
北川劳务中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1月,几乎是在仙姑河社区交付使用的同时成立的,也是在彭书记提议之下成立的。公司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仙姑河村干部,他们除了村上的工作,就是帮助搬迁农民们找工作,搞劳务输出,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同时,根据农事季节的变换,举办农业、果业、养殖业科技讲座,普及劳动维权法律知识等等。
石头镇“好帮手”劳务公司也是如此,完全由村组干部承担,义务服务。自去年7月30日挂牌成立以来,“好帮手”已成功介绍380人次务工,每人每天平均收入100余元。目前,像这种劳务公司正在各乡镇移民搬迁村迅速兴起。
这个举措顺理成章地赢得了搬迁移民的欢迎,也很快取得了成效。石头镇盘曲河搬迁移民何军红曾经激动地对王明智县长说:“住在山沟,一年到头老守着那几亩地,天阴下雨窝在土窑里,去小卖部买包盐都艰难。女子大了嫁到沟外边去了,儿子大了问不下媳妇跑到沟外给人家当上门女婿去了,再发展下去,等我两口子老了只有当五保户了!这日子过的可是越来越没指望了!现在,政府给咱把房盖好,让咱搬出去,虽说是天大的好事,可这地咋办?我五十多岁的人了,除了种地还能干啥?没办法,咱们包扶干部天天给我说,儿子也跑回来做工作,去年十月,我是咬着牙搬到石头镇新城的,当时打算万一不行了再搬回去!谁知道我的顾虑是多余的!我搬进新房第二天,咱好帮手劳务公司就介绍我去一家苗圃干活,一天工钱一百二,还给一包烟一瓶啤酒!说实话,在苗圃干五天就顶我种一亩地一年的收入!当初要是听了包扶干部的话,我早就搬出来了,还用等到今天?嗨,如今想来,家里那几亩口粮田不是营生,是包袱!这些年,穷就穷在舍不得那几亩地上!现在,我不种地了,谁要的话,赶快把它流转出去!只要勤快,干啥都能挣到钱!”
给记者学完搬迁移民何军红的话,王县长话锋一转,语气肯定地说:“这就是根子!只要搬迁移民的生存观念从几千年来深植心灵深处的土地意识里突围出来,就会搭上快速致富的顺风车,就会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命运!接下来,我们要把洛河峡谷贫困村的土地进行盘活、流转,重新洗牌,引进种、养殖企业、旅游业,进行规模化科技化运作,将贫瘠的洛河峡谷打造成富裕的洛河峡谷经济带,使其成为我县继苹果产业之后的另一个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