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农业这篇大文章
——访三原县副县长周新合
    本报记者 惠科 杨梅 通讯员 王琮 
    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位于我省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近年来,三原县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5月18日,记者就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关话题采访了三原县副县长周新合。 
    记者:三原有“关中壮县”的美誉,现在三原农业发展现状如何?
    周新合:三原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经济以粮、菜、果、畜四大主导产业为主,全县粮食总产常年稳定在20.6万吨以上;蔬菜年产量88.8万吨;时令水果年产量19万吨;大牲畜存栏6.3万头,猪存栏14.8万头,羊存栏19.7万只,家禽存栏207.8万只,全县肉蛋奶总产9.47万吨。三原因此成为国家高效农业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陕西省优质时令水果基地县、全省蔬菜五强县之一。201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0.9亿元,增长4.9%;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846元,增长12.9%。
    记者: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三原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
    周新合:今年,我们要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省市共建大西安历史机遇,以打造大西安的产业配套基地、生活供应基地和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基地为重点,在新常态下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开辟新的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要有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要有新成效,保持并不断扩大全县农业在咸阳甚至全省的领先地位,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新跨越。
    记者:三原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十分明确,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应该抓什么?
    周新合:具体来说主要抓好五个方面。一是突出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我们按照“规模范围合理,主导产业清晰,基础设施先进,科技水平领先,产业体系配套,运作机制灵活,经营效益明显”的要求,强化园区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目前,全县省市级现代园区有15个,从金源休闲农业、天齐现代农业、鑫盛花卉等园区近年来的发展和实践来看,较好地发挥了产业调整、科技支持等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了周边群众,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二是突出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归纳总结出了三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三种模式、三个关键环节、一个路径,即“116规划模式、2030组班模式、县校共建”三种模式;“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个关键环节;“理论培训、集中答疑、观摩交流、落地实训、入户指导”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目前,三原县有农民技师20名,技术员80名,高级职业农民4名,初级职业农民91名。
    三是突出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今年,我们将持续把新型经营主体当做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并引导拓宽服务领域,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全年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发展认定家庭农场10家,新建规模养殖场5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全县再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家。
    四是突出抓好农村电商发展。今年,三原县将结合农产品区域特色,创新流通方式,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心建设,建成下接农户、上联专家的综合信息技术服务平台,让群众以最方便的方式得到培训,以最快捷的速度获取信息,用电子商务的平台销售产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3至5家,力争全县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亿元,将我县的优质农副产品推向全国,让更多的人认可三原品牌,使更多农民共享科技成果,并实现增收目标。
    五是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今年,我们要通过严格落实农业投入品管理,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一些补助政策,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互联互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同时,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做好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认证,全县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认证3个,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识20万枚,新建标准化示范基地1个。做好现代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