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三农赶考”要成新常态


通讯员 雷军红 本报记者 刘晓林 朱博武
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合阳县如何在“三农赶考”的新常态下,实现富民强县目标?5月15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合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江平。
“合阳是渭北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优势是生态,基石是农业,答好‘三农’考卷是我们永恒不变的发展主题。”王江平说。近年来,合阳县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目标,按照特色化、现代化、产业化的要求,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狠抓农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王江平说,县上在立足区域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8年规划,提出了“优先发展奶畜、主攻红提葡萄、优化苹果结构、扩大设施农业、提高粮食单产”的产业增收致富思路,实施了“12356”工程,即发展10万头奶牛、200万只笼养鸡、3万亩设施大棚、50万头生猪、60万亩果业,形成了以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引领,优势特色产业主导,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在发展农业产品的过程中,我们依照园区定位,引领落户企业延伸生产链条,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经济效益。”王江平认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创造增收平台,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按照精品化、景观化、创意化、游乐化、生态化、情趣化的创园模式,初步实现了高标准、高规格核心示范区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迈进。从目前发展的态势看,全县已涌现出了以洽川休闲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先进典型,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王江平说,中央提出的“家庭农场”让我们找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特色,在打造西部果畜强县“升级版”的过程中,提出建设60万亩果业和10万头奶牛基地,通过转包、出租、互换、代耕、转让等方式,向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做到了“人走地不荒”。
截至2014年底,全县认定颁证的家庭农场达152家,仅从事种植业的家庭农场规模就达到1万多亩,并呈逐年递增的态势,经营项目也从单一的粮食和蔬菜种植,发展到果业、渔业、红提葡萄、冬枣、生猪等特色种植养殖,为发展现代注入了新的活力。
采访中,王江平告诉记者,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现代农业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去年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相继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合阳始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不断推动“三农”发展。据统计,“绿园、添缘”等企业落户合阳以来,全县已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96家,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大发展。
“通过建立决策民主严谨、投向科学合理、监管规范严格、运行有序高效的涉农资金运管机制,集中财力办大事,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王江平说,合阳从今年起每年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5000万元,重点支持精准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让“三农”赶考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