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为了乡村更美更好
咸阳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纪实
    在泾阳县修建的垃圾填埋场。
    农村污水处理站。
    咸阳市委常委、副市长陈俊峰(右三)在项目示范县泾阳县视察。

    本报记者 赵丽辉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按照《陕西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的要求,咸阳市2012年8个县区被我省列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这八个县区分别为: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泾阳县、永寿县、彬县、旬邑县。
    通过三年的努力,咸阳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扎实推进,实现了提档升级。即: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农村连片整治亮点各显特色、注重长效,建立管理运行新机制。
    追求质量,改善农村环境
    咸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同治、标本兼治、典型示范、全面推进”的基本思路,实施环保投入向农村倾斜,环保设施向农村覆盖,环境监管向农村延伸的工作措施,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
    据记者了解,两年来,在该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16567万元,先后建成486个示范项目并通过省上考核验收。项目涉及35个镇(办)、251个村,44.8万群众从中收益。共建成镇村垃圾填埋场24座,污水处理设施47座,配发垃圾收集转运设备251套,设立垃圾分栋房20个,修建污水收集管网140公里,使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在示范村基本消除了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的现象,通过示范村的引领,全市涌现出一批环境优美的村镇,促进了区域农村环境的明显好转。
    该市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中,2014年共建设244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受益人口达29万人。通过这些项目,该市农村垃圾处理形成了中心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偏远镇村建垃圾填埋场的多途径处理模式;生活污水形成了无动力或微动力污水处理+湿地处理模式;垃圾收集转运设备等环保设施在示范村庄得到普及。
    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该市示范村庄的环境污染问题,区域性农村面源污染得到缓解,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环境意识显著提高。
    2014年,该市通过农村环境治理、整治规范采石企业、遏制秸秆焚烧等一系列措施,农村生活环境显著提升。
    连片整治,呈现特色亮点
    该市在农村连片整治项目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尤其是该项目的一些分管领导,他们从项目的设计、施工到资金管理、使用,多方协调,全程督办。可以说对项目如数家珍,了然于胸;各镇办和相关部门的同志奋战在一线,建设中起早贪黑,加班加点,运行时建章立制,严格监管,做出了不少精品项目,亮点工程,也涌现出很多美丽乡村。 
    记者看到,旬邑县张洪镇的很多村庄,垃圾收集规范及时,桶箱设置合理美观,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泾阳县樊尧村、秦都区李都村和武功县苏坊镇等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解决了长期以来污水直排或渗坑排放的环境问题。永寿县长宁镇垃圾填埋场建设规范,专人保管,及时投入使用,效果非常明显;该县县政府在垃圾处置方面由县级财政给予专项保障,镇村资金用于设备的维修更新,并以村选镇聘的方式确定专门的环卫人员,每季度进行考核。这些管理运行办法较好地解决了示范项目的后期运行问题。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咸阳市委市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民心工程”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县市区政府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的结果,也是基层镇办、部门辛勤努力吃苦流汗的结果。
    注重长效,建立管理新机制
    据介绍,该市各县区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因地制宜地探索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机制办法,为了加强对建成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使其充分发挥长效作用。泾阳县政府就示范项目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反复调研,制定了“县政府拿一些,镇政府收一些,群众集一些,社会筹一些”的资金筹集模式,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县、镇、村三级的分摊比例,县级财政每年预算约109万元,为项目今后的长期运行提供了资金保障;永寿县设立县级垃圾处置专项资金;旬邑县将连片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等做法,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记者发现,有的项目示范村通过建立环保宣传栏,家家户户门前配置垃圾桶箱,在53个饮用水源地设立围墙、警示标志,对家庭小型畜禽养殖业开展污染治理等,促使群众的生活习惯悄然发生着变化,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很好。
    记者了解到,该市为了项目的扎实推进,不但对项目实施要求严格,还建立了管理运行新机制:一、要落实责任;二、要保障投入;三、要统筹规划;四、要部门联动。咸阳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考核办,也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作为督办考核的重点。咸阳市委常委、副市长陈俊锋亲自包抓检查,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每月汇总调度进展情况;该市农村环保办也印发了规范性文件,强化现场指导;各县市区政府按照省、市工作要求,克服选址、全力推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