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地下巡线工”的2小时
张佩华 本报记者 王缠卫
   5月8日,记者跟随国网延安供电公司电缆运检班班长王琪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巡视维护延安市宝塔区王家沟电缆通道。“天哪,这咋下去啊!”看着眼前这“黑窟窿”,记者不由得向后退了两步……像是看出了记者的疑虑,王琪笑了笑说:“这有梯子,顺着梯子下去,咱们拿上手电,你跟在我身后,很安全的,也让你体验一把我们‘地下工作者’的工作过程……”说着,递给记者一把手电,拉着记者走到了井口。
    当抢修车停在了路边的一个地下井边后,巡视人员米东立刻熟练地开始设置围栏、检查工器具……米东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着每个工器具的作用,故障检测仪、手电、通风机、气体检测仪……不知不觉中,半个小时过去了,井底的污浊空气晾得差不多了,班长王琪指挥米东和李桂斌进行下井作业,今天的工作内容是巡视检查王家沟电缆情况,确保电缆健康水平100%。
    “一定要注意安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在班长的再三叮嘱下,两名巡视人员迅速下井,看着他们麻利的动作,记者忍不住也想下去体验一下。终于,在同行人员的帮助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记者也下井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井下的环境着实让记者吃了一惊,目测高不过1米7、宽不过1米5的狭窄沟道,两边整齐地安装着红色电缆支架,上边架着粗细不一的电缆,侧身穿过潮湿阴暗的电缆沟道已经让人很不舒服,何况还要在下边工作,记者顿时对背着故障检测仪、气体检测仪,拿着手电、巡视记录本一寸一寸听、一项一项记的两名巡视人员肃然起敬。
    虽然立夏后的延安室外温度最高已经超过25摄氏度了,但是由于刚下过雨,沟道内淤泥较多,潮湿阴冷,加上通风条件差,呆上一会儿,记者已经觉得呼吸困难,但是看着他们聚精会神地工作,记者也只能静静地跟在他们身后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生怕打扰他们漏听了故障杂音。
    “再往前一点,再来一点,对,就是这里,杂音稍微有点大,拿手电来,仔细看看。”米东发现一些情况,一旁的李桂斌迅速拿起手电仔细检查。
    “5月8日10时20分,王家沟沟道120米处杂音稍大,经过仔细检查,未发现异常,下次巡视重点复查。”就着手电照出微弱的光,李桂斌在巡视记录册上详细地记下了这一情况。
    经过2个小时的时间,记者终于与巡视人员一同巡完了当天工作安排的500米电缆,未发现异常。
    终于爬回了地上,当记者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伸着懒腰,享受着地上的无拘无束时,米东和李桂斌正在有条不紊地收拾工器具,做好巡视记录。
    “这个沟道算是条件好的,百米大道那边的沟道,人根本不能直立行走,必须猫着腰巡视,难度更大,但是,想到自己守护着这些地下电缆健康工作,用户用电有保障,苦点累点都没啥……”米东说道。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去年6月份开始,对城区配网进行自动化改造,电缆运检班的6名同志连续两个月,加班加点对全宝塔区40多公里地下电缆进行改造升级,累积更换环网柜16台,更换制作电缆终端及中接头135个,圆满完成了配网自动化改造工程电缆专业的全部工作任务。
    “王家沟电缆沟道自2008年建成投运至今,连续8年安全可靠运行,就连2013年延安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也安然无恙,为该区域用户提供了坚强的用电保障。”电缆运检班班长王琪,一位年过半百,在电力生产一线奉献了一生的老师傅骄傲地告诉记者。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