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油田上的“土专家”




本报记者 武德平 谭亮 通讯员 梁政 袁朝晖
他曾是一名木工,也曾当过井下打捞工;他是延长石油的首席技师,也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从山西省的一个农村走出来,历经延川县罗子山农机厂、贯屯煤矿、甘谷驿油矿,最终来到了蟠龙采油厂修井队。这期间,经历过困顿,感受过温暖,也曾获得过成功,经历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他叫王海荣,认识的人都叫他“王师”。
最平凡的岗位,创造非凡的业绩
翻开王海荣的简历,让人忍不住赞叹。
1986年至1993年连续8年被评为延长油矿管理局先进生产(工作)者。1989年获得“延安市劳动模范”。1989年被评为“陕西省双增双节能手”。1991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为发展石油工业献青春“青年突击手”称号。1992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技术革新能手”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同年5月4日被评为延安市首届十佳青年。
1992年王海荣独立研发了油田堵水第二代堵水器,研究成果获厂矿科技进步奖。1993年油杆夹接器、自动吊卡、专用到油杆打捞器三项分获延长油矿管理局科技进步五等奖,同年被延长油矿管理局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1994年悬塞堵水工艺获得延长油矿管理局科技进步四等奖。同年被评为陕西省“八五”立功竞赛标兵。199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技师。1995年7月至1996年在西安石油学院进修期间获得国家专利两项:1、提取抽油杆的夹爪器(专利号:ZL96235570.4)获得1998年第七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奖。2、抽油杆连接夹头(专利号:ZL96235571.2)获得1998年第七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2011年气锚打捞器和回收油装置两项分别获延长油田公司技术小改小革三等奖。2014年11月,他被授予陕西省第四届“十大杰出工人”。
最初的梦想,造就了黄土地上的“土专家”
由于家境贫寒,王海荣连小学也没有读完,当他开始从事井下打捞工这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时,成为一名合格的石油工人便成为他最初的梦想。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从头学起,向同事们借来基础知识课本,同时虚心向师傅请教,日复一日的积累,使他在技术上逐渐崭露头角。
1985年在一次处理事故井过程中,由于封隔器不收缩拔管时造成井下油管拔断,原油持续往上喷,一连打捞了十多天,仍未见效,面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大家都急得团团转。王海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当即向队上立下军令状:“给我3天时间,改进一套打捞工具。”面对改进打捞工具一无图纸,二无样品的现状,他独自一人一头钻进了工房,用了两天两夜改制出一套新的打捞工具,第三天他带着改进的工具成功处理了事故井,迅速恢复了生产。
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逐,催化着他的成长,他正视自身短处,自费购买《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技术书籍,潜心研究设备的改进和发明。由于当时采油厂机加工设备差,他常常背着几十斤重的原材料,拿着干粮,去延安、永坪到处找人加工自己设计的打捞工具,在热心人的帮助下,一套新型的抓放式打捞工具问世了,使遗留的事故井得到了及时“救治”。随后,他又一连改制了C0-1型2寸和2寸半的卡瓦捞筒抽油杆打捞器等多种打捞工具,这些工具投入使用后,使20余口事故井恢复生产。他还相继设计了原油回收装置,研制了专门打捞老化气锚的打捞工具,改进了线切割不等式分割器等。从1984年至今,他累计完成各项技术革新项目68项,加工改装各种工具3000多套(件),他设计研究的各种打捞工具经投入使用后,使价值达7000多万元的400多口死井复活,最初只是想当一名合格工人的他,被工友们称为“黄土地上的土专家”。
最危急的关头,共产党员冲在前
1986年的一天,处理事故井时钻机突然起火,正在井架上作业的两名工友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危急关头,王海荣呼喊两名工友迅速撤离,一边拉起灭火器冲向火海,竭尽全力控制火势,一边让身边员工用安全帽端送沙土进行灭火。这为消防队员及时赶到灭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火扑灭后,同事得救了,钻机保住了,他的脸部却被严重灼伤。有人夸他勇敢,有人笑他傻。他只是微微一笑说,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1988年5月20日下午2时许,和领导谈完工作,刚准备上班,矿长大喊一声:“海荣快看,选油站着火了”。火情就是命令!王海荣火速奔到现场,拉起灭火器直冲火海,果断分割火势。生死考验面前,王海荣与现场所有员工协同作战,及时控制了火势,随后延安市消防队及时赶到,彻底消除了险情。脸部被烫伤的王海荣在确认险情被彻底消除后,又转身投入到了本职工作之中。
最善良的爱心,在北京城播撒种子
王海荣的老父亲身患重病多年,但为了减轻王海荣的负担,术后坚持要回山西老家静养,王海荣时刻牵挂着老父亲,每年都会安排老人定期复查。1995年10月的一天,矿领导无意看到王海荣父亲患病需要复查的电报后,立刻指示王海荣放下手中所有工作,马上陪老爷子前往北京肿瘤医院复查。王海荣带着老爷子,东奔西走,好不容易将老人在医院附近的龙潭饭店地下室过道里暂时安顿了下来。
看到饭店特意为患者家属熬药配备的液化气灶已经多半损坏停用,家属们只能无奈的排成一道长龙在仅有的几个完好灶台上等候熬药的情景,他心急如焚,安顿好老人后,赶紧瞅空出去,东找西找,自费二百多元钱,买回了许多零部件,亲自动手维修,及时解决了患者家属熬药难的问题。患者家属们拉住他的手,连声道谢,饭店经理也深受感动,主动提出为他报销所有费用,他婉言谢绝,分文未收,将一颗北方汉子的善良爱心播撒在北京城。
最伟大的传承,逐梦的路上结伴而行
2012年王海荣成为延长石油集团首席技师之后,他不骄不躁,甘当人梯,担任起了采油厂技术工培训兼职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他提出“实用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搞好理论培训的同时,结合生产实践,对处理事故井打捞工具方面进行演练、讲解,受到职工的一致好评。
从一个石油钻采的“门外汉”到“黄土地上的土专家”,他为油田奉献了宝贵的青春、智慧和力量。几十年来,他先后培养了70多名徒弟,在他的徒弟中有的在兄弟单位担任技术骨干,有许多同志已经走向领导岗位。近期,在油田公司的高度重视下,蟠龙采油厂成立了“王海荣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吸收了采油厂各方面有志创新、有志学习的职工,而他也在乐此不疲地研究着,创新着,传帮带着这些徒弟们……
他说要为石油事业奉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