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别样春耕
本报记者 姚骏骊 通讯员 燕晓锋
    一场春雨过后,古豳旬邑大地新芽绽出,处处弥漫着新生气息。该县土桥镇镇头村蔬菜大棚内,46岁的王花妮正在采摘新鲜的西红柿。
    “现在的活不累,主要是把成熟的西红柿和黄瓜摘一下,然后给大棚锄锄草。”王花妮说,她跟丈夫以及一个邻居,三个人料理四个大棚,上午七点上班,十一点下班,下午两点半上班,六点半下班,每天工作8个小时。
    镇头村是该县土桥镇一个有近2000多口人的大村,去年村里搞起土地流转,办起农业合作社,部分土地集中种小麦和玉米,另一部分土地种植蔬菜和水果。
    走进一个种植青椒的大棚,记者看到疏苗一排排整齐矗立,水管埋藏在泥下,随时可以进行地灌。大棚顶上吊着一个多功能监测仪,有温度、湿度等显示。王花妮介绍,这种高科技智能化装备非常“神奇”,如果检测到温度升高需要通风,大棚卷帘自动升起,与外界通风,温度过低时卷帘就会自动关闭。“不像过去,我们得时刻惦记着大棚情况,来回巡视,发现有问题手动解决。现在都智能化了,让俺们不再出蛮力。”
    该杜村党支部书记焦宗民介绍,村上有3771亩耕地,除1480果园外,其他土地主要用于特色经济农作物种植。现在村里的11个蔬菜大棚实现科技操作,施肥机械化,浇地用预先设好的水龙头,农民只要坐在监控室控制开关就行,减少劳力。
    “像我这个岁数,出去打工也没人要,种地又太辛苦,收益也不多。现在把五亩多地流转给合作社,一亩每年能拿到1500元的租金,我和老伴都在合作社的大棚上班,我一天工资70元。”王花妮说。
    据悉,镇头村今年6月份,村里还将围绕科技大棚建设观光生态园,开展餐饮、采摘、农活体验等项目,吸引更多城市里的居民到这里消费。目前村里已经有370多人加入合作社,土地效益明显提高,相关产业未来还会增加,届时将有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分红也将越来越高。看着村民们个个忙碌而幸福的身影,让人不禁感叹:土地流转不仅让他们变身农业工人,更改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相信好的政策会让他们果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