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守望万杨村
岐山 朱宏让
    老家万杨村地处扶风县西陲,与“丝绸之路”驿站益店镇接壤,东距世界佛都法门寺15公里,晴朗之日,站在西窑塬顶,可以遥见法门塔巍巍耸立的倩影。
    万杨村村大姓杂,自古流传“七晁村,八宋村,数不清的万杨村”。整体村貌像关中平原上凹陷的一面“簸箕”,与古“卷阿”如出一辙。“簸舌”处突兀崛起一方原畔,优如一条巨龙的头颅探进“簸箕”。“簸箕”里面是沃土良田,一渠清澈的泉水围绕“龙头”蜿蜒盘旋,偶尔可见小鱼儿自由自在地嬉水。
    家乡有寺庙叫“云寂寺”,乡人称“大寺”,听说建于唐朝,数千年香火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学校,我小学中学就读于此。当时校院古柏参天,绿树森森。中心建筑是上殿,台阶很高,青砖青瓦,石基飞檐,里面隔小房数间,是老师办公的地方。两边对称排列了八座偏殿,皆画梁雕栋,古香古色。学生教室分设其中。校门稍稍向外突出,宛若龙头上的“龙嘴”。门口是十米见长的平路,碎石铺成,两行冬青夹道相拥,常年生机盎然。再往前是陡峭的台阶路,路面铺设得很不规整,窄窄的一绺,大多地方已成了坡道。冬天下了雪,便是学生的“乐园”。大家排队冲向坡口,屁股着地,四脚朝天,“嗖——”地一起滑到坡底,粗布棉裤都磨出了一团团棉絮,开花露套的出尽了洋相。
    传说万杨人的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下,由于背井离乡,大多穷困潦倒掘洞穴居,散落在“簸箕”的三面崖下,形成了以云寂寺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半圆弧形。若在白天,浑黄的高崖下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好似世外桃源。到了傍晚,静寂的村舍依次亮起了灯光,星星点点,远远看去犹如银河环绕巨龙,蔚为壮观。
    万杨地灵人杰,自古人才辈出,民间传统工艺兴盛。编席匠、竹篾匠、铁匠、皮匠、木匠等散布七村九组,尤以席匠和铁匠出名。方圆几十里农家炕上铺的芦席,做工的锄头,莫不是出自万杨人之手。但过去的万杨人的勤劳和智慧常常换来的是食不果腹,每年冬季,大人们都要拉上架子车,翻越箭豁岭,到百里以外的深山砍柴或是用手工品换回包谷粒。“泵响呢,水淌呢,高粱玉米夏殇呢……”,“提着拌笼拿着镰,一日劳动一分钱……”,这些民谣是对当时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激活了万杨人。以苹果为主的经济作物遍地开花,森林秦川牛育肥公司牵起了畜牧养殖业的龙头,建牛市、发牛财富了万杨人,通村公路宽敞笔直,农家楼房错落有致。每当晨曦微露,老人沿着公路悠闲的散步锻炼,妇女们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跳着广场舞。大寺脚下的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起了医院、超市、澡堂、发廊以及休闲娱乐广场。学校改成了“万杨幼儿园”,孩童们不再像老辈人那样等待老天下雪,各种玩具和游乐器械应有尽有。每到晌午,接送小孩的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在大寺旁扎了堆儿,老人们谝闲话“掀花花”年轻人下棋斗嘴,女人则聚在超市门口谈天说地拉家常。鸡们狗儿穿梭与人群,摇尾撒欢追逐嬉闹,一副新时期农家悠然自得的新生活图景。
    美哉!生我养我的万杨村!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