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王道红,村民致富的领路人
本报记者 武德平 通讯员 郝彩琴
   今年48岁的王道红是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庞家河村村主任,在16岁的时候,他就外出闯荡,期间他下过丼,收过废品,搞过建筑,经过多年的打拼,累积了一定的积蓄。2009年回乡探亲,发现乡亲们的生活十分艰辛。当时他就在琢磨啥产业能带动大家致富,经多方考察,他决定搞蔬菜大棚。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时,妻子极力反对,一者,蔬菜大棚需要会种地,但这么多年来王道红从未种过地。再者,她觉得在外头挣钱不容易,大棚投资量大,收益不保。
    顶着家人的反对,王道红还是一心要带领村民致富,但蔬菜大棚的建设以及种植还需要不少资金。可就在王道红走家串户走访时发现,村民们不是资金不足,就是觉得风险太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道红决定,成立自己村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地的出地,采用各种方式入股,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在大棚正在建设过程中,一次意外却给了王道红当头一棒。
    王道红告诉记者,刚开始建大棚信心还蛮大的,可就是2011年的七八月份,刚把大棚的墙体做好该上架的时候,遇到了一场连阴雨,一下就是40多天,这场雨不仅使棚体全部倒塌了,更把王道红的信心也摧垮了。
    就在这时,王道红的儿子王新真周末回家得知了事情的经过。王新真劝说了父亲,他说:“一方面亲戚比较支持,另一方面村里人把地便宜承包给咱,你不把这弄下去也不合适。不行就咱俩一块干。”
    在儿子的鼓励和协助下,王道红重新对种植大棚蔬菜充满了信心,并重新修建了倒塌的大棚。2012年,13个崭新的蔬菜大棚正式开始种植,第一年,他建立的春和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纯利润就达到了20万元,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们也尝到了种植大棚蔬菜的甜头。
    说到大棚带来的实惠时,一个叫吕永志的包棚户高兴地说:“咱是庄稼人,以前就是以种植庄稼为主,经王道红介绍,去年包了2个大棚,种的西红柿,一年到头下来能收入3万元左右,比种玉米强得多!”
    为了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王道红采用了大棚承包,资金入股及村民务工等多元化的方式让村民加入合作社,截至目前,春和红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从原有的16名社员发展到了106名,2014年,合作社纯利润达到50万元。今年,纯利润可望突破70万元。
    王道红带领村民创富路,赢得了全村大多数群众的赞誉,可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满足,他想今年一定得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让每一户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