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淳化县17.5亿元为民办实事
本报讯(记者 惠科 通讯员 蒲大伟)听民声,察民意。2014年淳化县为民办20件实事的承诺一一兑现,向淳化百姓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民生答卷。2015年,这份浓浓的民生情怀再次升华:该县计划投资17.5亿元,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承诺为全县群众办好20件实事。这是4月10日记者从淳化县获知的消息。
为把每一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淳化县把倾听基层群众呼声作为确定20件实事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年初充分征求百姓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选取群众最关心、最密切、最直接的民生问题,列入为民20件实事范围。
今年为民20件实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实施211国道淳化县城过境公路改线工程,建成县乡公路250.2公里、通村水泥路99.6公里;实施县城集中供热二期工程,新增供热20万平方米;完成屯庄水库项目前期工作;实施润镇燃气气化项目,推进“气化淳化”建设。
2015年,淳化将继续推进现代果业升级增效“333工程”,发展优质苹果示范基地3万亩,扶持群众新栽核桃、油桃、葡萄等杂果1.5万亩;扶持群众发展家庭农场200个,使全县家庭农场总数达到500个;继续推进4个风情小镇建设,新建标准化“农家乐”50户。建设淳化—焦家山、爷台山—圣人桥旅游公路38公里,带动乡村旅游业繁荣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是最大的民生,新的一年,淳化将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建成润镇至县城污水干管11公里,完成工业园区振兴大道给排水管网铺设;完成各类造林3万亩,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完成3镇15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8处,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农田2.1万亩,完成冶峪河大店新区至石桥段2.9公里河堤砌护。
将更多的资源政策、工作精力向民生倾斜,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竭力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办实。2015年,淳化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800套,搬迁群众358户1380人,完成脱贫7900人;新建2所中心幼儿园,实施3个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建成放心早餐及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建成十里塬、官庄、固贤3个中心卫生院住院楼;实施润镇电视无线信号发射台改扩建工程,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20个,农村文体广场20个,农家数字书屋10个,为城乡群众免费提供文艺演出活动100场次;建成润镇儿童福利院,足额落实大病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养、高龄老人补贴等扶助政策,实现“应保尽保”;为1000户农村群众发放创业促就业担保贴息贷款,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万人次,培育职业农民150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开通12345便民服务热线,加快网络问政平台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公开服务承诺,优化办事流程,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
为把每一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淳化县把倾听基层群众呼声作为确定20件实事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年初充分征求百姓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选取群众最关心、最密切、最直接的民生问题,列入为民20件实事范围。
今年为民20件实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实施211国道淳化县城过境公路改线工程,建成县乡公路250.2公里、通村水泥路99.6公里;实施县城集中供热二期工程,新增供热20万平方米;完成屯庄水库项目前期工作;实施润镇燃气气化项目,推进“气化淳化”建设。
2015年,淳化将继续推进现代果业升级增效“333工程”,发展优质苹果示范基地3万亩,扶持群众新栽核桃、油桃、葡萄等杂果1.5万亩;扶持群众发展家庭农场200个,使全县家庭农场总数达到500个;继续推进4个风情小镇建设,新建标准化“农家乐”50户。建设淳化—焦家山、爷台山—圣人桥旅游公路38公里,带动乡村旅游业繁荣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是最大的民生,新的一年,淳化将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建成润镇至县城污水干管11公里,完成工业园区振兴大道给排水管网铺设;完成各类造林3万亩,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完成3镇15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8处,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农田2.1万亩,完成冶峪河大店新区至石桥段2.9公里河堤砌护。
将更多的资源政策、工作精力向民生倾斜,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竭力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办实。2015年,淳化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800套,搬迁群众358户1380人,完成脱贫7900人;新建2所中心幼儿园,实施3个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建成放心早餐及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建成十里塬、官庄、固贤3个中心卫生院住院楼;实施润镇电视无线信号发射台改扩建工程,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20个,农村文体广场20个,农家数字书屋10个,为城乡群众免费提供文艺演出活动100场次;建成润镇儿童福利院,足额落实大病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养、高龄老人补贴等扶助政策,实现“应保尽保”;为1000户农村群众发放创业促就业担保贴息贷款,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万人次,培育职业农民150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开通12345便民服务热线,加快网络问政平台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公开服务承诺,优化办事流程,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