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阿庄人的“苗木经”
本报记者 武德平 通讯员 段建军 郝彩琴
   “一看村上人卖苗子能挣钱,我就试着种了两亩,没想到,12000多棵国槐一下子就卖光啦!下来粗略地一算,能落个11000元!看来,苗木的甜头还真不少,今后还得好好弄!”4月8日,正在孟家洼雇人出苗子的铜川市印台区阿庄镇小庄村村民姚黑女,一见记者便一脸兴奋地说。
    小庄人如此,其他村会是什么状况?于是,记者来到了阿庄镇汉寨村。村上有个叫张水全的,他这样谈起他的“苗木经”。他家25亩地,除了2亩玉米、7亩果园,他把剩下的16亩地全育了国槐、红叶李、皂角等苗木。为啥要这样做?他说,搞苗木,川道地适合,技术要求不像苹果那样高,平时还省时、省力,效益蛮好的。去年,他家先后卖了1000多苗子,收入接近5万元,现在还剩下5500多棵4公分粗的国槐苗呢。说到这些剩余的苗子,他很乐观:“这些树苗,不愁卖。我现在主要想让它们往粗的长,越粗越值钱!”在一旁的他媳妇插话:“务苗子的那块地不算好,以前种玉米去过成本,顶多能落个300多块钱,一算账,还是育树苗收入多。”
    今年55岁的王金保,是阿庄镇丰邑村的会计。他说,自己从1982年起就搞苗木,算是全镇搞苗木比较早的。现在,他共经营了18亩地,其中有4亩多是承包蒲城的,栽植的有核桃、柳树、国槐、刺槐、花椒等。前年,他卖了1800株国槐、5000多刺槐和7000多核桃树苗,收入达到11万。他告诉记者:“搞了这么多年的苗木,我越来越发现苗木产业有商机、有潜力,这几年来我们阿庄拉苗木的不仅仅是本地人,还有山东、山西、四川、甘肃等外省人。所以,自己作为村上的干部,就要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苗木、发财致富!”
    在阿庄镇区,记者见到了绿艺苗木合作社的负责人张双全。他说:“这几年,因为搞苗木确实挣钱。作为合作社,我们不光要为群众牵线搭桥,促成买卖双方成交,还要扩大面积,靠规模吸引客商。今年,我们还打算举办4期苗木产业发展培训班。同时,在东区4个镇设20个苗木生产技术指导站,让越来越多的苗农务好苗、多挣钱!”
    就近年迅速兴起的苗木产业,阿庄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罗学民介绍说:“目前,全镇50亩以上的大户有4户,有专业合作社5个,会员除了阿庄镇10个村的苗农外,还辐射到相邻的红土、广阳和高楼河四个镇的10多个村500多户苗农。截至去年底,阿庄种植规模达到6000亩。我们下一步的重点就是扩大种植规模,全力以赴支持各合作社和广大苗农,把这一朝阳产业切实做大、做强,让阿庄越来越红,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