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土里也能刨出金疙瘩
本报记者 惠科 通讯员王琮 徐英
    位于三原县城东南约20公里处的陂西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全镇现有耕地3.5万亩,其中蔬菜0.8万亩,粮食作物2.7万亩。近年来,当地政府结合农民种植习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指导,选派机关干部驻村蹲点,通过品牌打造、农超对接等渠道,扶持和培养了一批产业带头人,引导广大农民走上了一条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农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2014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64元。
    “我们一搭儿把日子过前去!”
    3月24日上午,笔者走进陂西村一组村民张峰的温室大棚。翠绿的黄瓜挂满枝头,伴着棚里舒适的温度,展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张峰种菜已经10余年,从最初的一知半解,到成为种菜能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现在他不仅经常参加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也常常自己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2010年在陂西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4亩的温室大棚五座,以种植黄瓜、圣女果等菜品为主,第一年就基本收回了成本。
    村里群众看到他种大棚收益好,都想和他一块干,他说:“只要大伙儿信我,我们就一搭儿把日子过前去!”目前,陂西村已有30多户种起了大棚。
    “在村里把示范园搞起来大有出路!”
    “政府鼓励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化农业,那我在村里搞这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就应该是条好出路。”陂西镇陂西村党支部书记王贤宏说。
    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出现了土地闲置现象,土生土长的王贤宏看着闲置的土地心疼,在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多方支持下,投资3500余万元在村里建起了生态农业示范园,园区规划有综合种养区、特色植物育苗区、采摘区和水生植物培育区。园区建成后,至少可解决当地150余人的就业问题。
    这两天,王贤宏正忙着置办一批工料,建几座生态小木屋。等到园里樱花竞相绽放、喷泉开放时,这里便是春游、踏青的好去处。
    “种粮也能致富!”
    陂西镇西贾村的汇农合作社是一个典型的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有社员500余名。它的成立和运转再次证明农民靠种粮也能实现致富目标。
    2013年,贾涛、李亚洲等六户群众在县农牧局千亩方项目的支持下,流转了1000余亩耕地,开始千亩连片种植粮食作物。他们成立了5个机耕队,定期召开会议,安排每个阶段的田间管理任务。农忙时,雇佣村子的妇女抢收抢种。粮食丰收后,利用烘干塔进行烘干后即可入库。2014年,该合作社共收获粮食1000余吨,收入达200余万元。
    阳春三月,田里的麦苗已经苏醒,开始了它的生命之旅。李亚洲指着绿油油的麦苗说道:“这是咱县科技中心提供的陕垦六号,产量高、品质好,我们直接与面粉厂挂钩,面粉销往安康、汉中、铜川等地,销路根本不愁。”说到以后的发展,李亚洲脸上溢满自信的笑容,“经过两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打造出一条集籽种发放、回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合作社的运营已经步入良性循环,我们还要吸收更多的农民兄弟加入进来,让祖祖辈辈种粮的农民也吃上种粮的利。”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