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陇州大地展新颜
特约通讯员 梁会平
四月的陇州大地,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一派生机勃勃。行走在陇州大地,昔日路边随处可见的柴草堆、垃圾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簇簇绿树红花;每到一处,一面面文化墙赏心悦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这些醉人的美景,是陇县近两年围绕“打造宝鸡副中心,建设幸福新陇州”目标,把县域当作景区来打造,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巨大变化。
科学决策建美丽陇州
陇县是关中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宝鸡市水源涵养地。2014年4月,省委书记赵正永来陇考察时指出,要把陇县建成陕西西部美丽的西大门。赵书记的指示,无疑是为陇县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如何把一个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且农村占全县面积九成以上的山区县建设成为陕西西部美丽的西大门?
“要全域谋划,把县域当景区来打造”、“环境就是我们建设美丽西大门的门面,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一个以改乡俗、改陋习、向脏乱差全面宣战的思路全新出炉:以“统筹城乡、生态陇州”为主题,在全县集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奋力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优美、富美靓丽的“省际窗口城市”。
科学的思路一旦确定,只有落实才能见效。为此,按照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思路和实行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包路段,以奖定补等办法,全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该县通过电视、召开会议、走户入访等多种形式,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在全县掀起了人人参与、全民共享的浓厚氛围。
从此,一场以“大整治大绿化大提升”为主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战役在陇州大地全面打响!
集中“美容”打响整治战
作为农村,“三堆”关系家家户户,要清理,必须让柴堆、粪堆、垃圾堆有个去处。为此,各村各组根据群众居住分布和区域人口数量实际情况,对废弃的空院、空地进行平整、清理,合理划定柴草堆、垃圾堆、粪堆堆放区域,分别建立了固定的“三堆”堆放点,设置了垃圾台或垃圾箱,引导群众有序、定点堆放,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堆”的问题。
近两年来,县上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举全县之力抓落实。20多名县级领导、171名干部,坚持一线包抓不间断,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一盘棋”、“一股劲”抓环境整治、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天成镇党委书记李彩芳告诉笔者,今年春节以来,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大,镇村干部几乎没有休假,都是加班加点,按照今春园林绿化、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全力以赴抓落实。
绿色是陇县的底色。为此,该县以“生态陇州”建设为目标,按照“一心一园两区四线百村”陇州大地园林化布局,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为载体,扎实推进山、水、田、路、坡系统绿化。如今,宝汉高速、国道344、关山快速旅游干线、千陇南线、陇马路等一条条绿色长廊,可谓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乡村也实现了林带围镇、片林围村,家家户户门口建起了小花坛,处处彰显着生机与活力。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资2.4亿元,栽植绿化苗木300万株,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2万亩,荒山育林16.2万亩,新建绿篱花坛4万平方米、游园景观107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0%。
建章立制实现常态化
为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落入“整治—回落—再整治—再回落”的怪圈,确保此项系统工程长期有效推进,陇县结合实际,立足长远,建立起一套有针对性的长效机制:
——日常管理机制。制定了环境卫生日常管理、保洁人员管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设施管护、农村柴草堆及农机具集中管理、门前“四自一包”等一系列日常制度,配备卫生保洁员612名,实现了环境保洁管理常态化。
——以奖代补机制。对按期达标,整治效果明显的村镇,县上以奖代补给予资金支持,为环境治理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保障。县财政每年列支60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止目前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870万元。
——督查暗访机制。通过明察暗访、交叉督查、不定期督查等方式进行督查检查,保证整治效果长久持续。
——考评奖惩机制。修订完善全县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对环境整治工作制定了具体的考核细则和奖惩办法,奖优罚劣,确保质量和标准。
——媒体曝光机制。在县电视台开办专栏,坚持长期宣传典型,曝光“脏、乱、差”,提升整治效果。
我们坚信,经过持续不断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一个天蓝地绿人美、投资人居两相宜的美丽陇州、生态陇州必将闪耀三秦大地。
四月的陇州大地,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一派生机勃勃。行走在陇州大地,昔日路边随处可见的柴草堆、垃圾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簇簇绿树红花;每到一处,一面面文化墙赏心悦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这些醉人的美景,是陇县近两年围绕“打造宝鸡副中心,建设幸福新陇州”目标,把县域当作景区来打造,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巨大变化。
科学决策建美丽陇州
陇县是关中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宝鸡市水源涵养地。2014年4月,省委书记赵正永来陇考察时指出,要把陇县建成陕西西部美丽的西大门。赵书记的指示,无疑是为陇县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如何把一个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且农村占全县面积九成以上的山区县建设成为陕西西部美丽的西大门?
“要全域谋划,把县域当景区来打造”、“环境就是我们建设美丽西大门的门面,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一个以改乡俗、改陋习、向脏乱差全面宣战的思路全新出炉:以“统筹城乡、生态陇州”为主题,在全县集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奋力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优美、富美靓丽的“省际窗口城市”。
科学的思路一旦确定,只有落实才能见效。为此,按照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思路和实行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包路段,以奖定补等办法,全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该县通过电视、召开会议、走户入访等多种形式,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在全县掀起了人人参与、全民共享的浓厚氛围。
从此,一场以“大整治大绿化大提升”为主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战役在陇州大地全面打响!
集中“美容”打响整治战
作为农村,“三堆”关系家家户户,要清理,必须让柴堆、粪堆、垃圾堆有个去处。为此,各村各组根据群众居住分布和区域人口数量实际情况,对废弃的空院、空地进行平整、清理,合理划定柴草堆、垃圾堆、粪堆堆放区域,分别建立了固定的“三堆”堆放点,设置了垃圾台或垃圾箱,引导群众有序、定点堆放,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堆”的问题。
近两年来,县上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举全县之力抓落实。20多名县级领导、171名干部,坚持一线包抓不间断,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全县上下形成了“一盘棋”、“一股劲”抓环境整治、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天成镇党委书记李彩芳告诉笔者,今年春节以来,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大,镇村干部几乎没有休假,都是加班加点,按照今春园林绿化、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全力以赴抓落实。
绿色是陇县的底色。为此,该县以“生态陇州”建设为目标,按照“一心一园两区四线百村”陇州大地园林化布局,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为载体,扎实推进山、水、田、路、坡系统绿化。如今,宝汉高速、国道344、关山快速旅游干线、千陇南线、陇马路等一条条绿色长廊,可谓是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乡村也实现了林带围镇、片林围村,家家户户门口建起了小花坛,处处彰显着生机与活力。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资2.4亿元,栽植绿化苗木300万株,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2万亩,荒山育林16.2万亩,新建绿篱花坛4万平方米、游园景观107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0%。
建章立制实现常态化
为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落入“整治—回落—再整治—再回落”的怪圈,确保此项系统工程长期有效推进,陇县结合实际,立足长远,建立起一套有针对性的长效机制:
——日常管理机制。制定了环境卫生日常管理、保洁人员管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设施管护、农村柴草堆及农机具集中管理、门前“四自一包”等一系列日常制度,配备卫生保洁员612名,实现了环境保洁管理常态化。
——以奖代补机制。对按期达标,整治效果明显的村镇,县上以奖代补给予资金支持,为环境治理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保障。县财政每年列支60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止目前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870万元。
——督查暗访机制。通过明察暗访、交叉督查、不定期督查等方式进行督查检查,保证整治效果长久持续。
——考评奖惩机制。修订完善全县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对环境整治工作制定了具体的考核细则和奖惩办法,奖优罚劣,确保质量和标准。
——媒体曝光机制。在县电视台开办专栏,坚持长期宣传典型,曝光“脏、乱、差”,提升整治效果。
我们坚信,经过持续不断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一个天蓝地绿人美、投资人居两相宜的美丽陇州、生态陇州必将闪耀三秦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