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咬春”
岐山 赵林祥
   惊蛰一过,百虫抬头,万物复苏。田野里的植物从冬眠中甦醒,枯黄的叶片泛出新鲜的绿意,山坡塄畔的小草在春风的召唤下,争先恐后地伸探出嫩绿的芽尖。春潮涌动春意怡然之时,流传在西府民间的“咬春”习俗便兴盛起来。
    “咬春”通俗地说就是数辈人习以为常的咬春饼和吃春菜,又叫“尝春鲜”。
    一场适时的春雨过后,湿漉漉的大地乍暖还寒,静寂的村庄传出一声“采春喽——”的吆喝,随即大人娃娃村姑媳妇纷纷挎着竹篮儿走出家门,聚集在村口嘻嘻哈哈一阵打闹,就三五成群的奔向村外的田野山坡,采荠荠菜、油勺儿、白蒿子;掐苜蓿尖、春芽尖、枸杞尖;拾地耳;挖野蒜……初春的乡野遍地都是鲜嫩的春菜,丰盛多样,采拾不尽。将一篮篮的春鲜满载而归,择去柴草杂质,淘洗干净,开水锅里煮熟后与麦面糅和在一块,擀成薄厚不一的绿色面饼子,架起麦草细火,舀一勺清油顺着锅边转圈儿倒进去,在“滋滋”的脆响中,绿面饼瞬间变得黄灿灿的,散发出股股诱人的香味。咬一口,脆生生,甜腻腻,香喷喷,那个鲜哟,直灌肺腑,口齿生津,浑身舒爽。真是百尝不厌,百吃不烦,让人流连忘返。“咬春”并非单一的嚼春饼,初生的鲜菜在心灵手巧的村妇手中,能做出名目繁多式样不同的鲜食:烤干粮、烙合子、蒸包子、包饺子、做菜团、拌卖饭……咬春尝鲜在过去的农村几乎家家乐此不疲,大人咬娃娃咬,没牙的老者嚼不动也要“咬春”,嚷嚷着叫儿孙们将自己口中嚼烂了的春饼嘴对嘴喂给老人。这种乌鸦反哺式的“咬春”乡人誉为“验孝”,就是以此考验晚辈的孝顺。
    关中农村的“咬春”习俗,并不仅限于各家各户的单打独斗。乡里人原本就好客大方,加之各家采撷的春菜品种不同做法不一,在“咬春”时乡人常常乐于互通有无相送品尝,村妇们端着碗东家进西家出,老者们聚在一起你推我让,碎娃们扎堆儿争争抢抢,你吃我家的饼子合子,我尝你家的麦饭菜团,全村人沉浸在咬春尝春的热闹中,平常的磕绊和纠纷于无形中化解,既融合了人际关系,又加深了乡邻情谊,一幅农家温馨和谐的生活图景,可谓其乐融融皆大欢喜。
    据史书记载,“咬春”习俗始兴于西晋,起源于古人为解除春困春乏。当时人们在开春时节将冬贮的白萝卜洗净后生咬细嚼,用萝卜的辣味驱赶早春的困乏。后辈人又发现春天的头一波绿色野草,以荠荠菜春芽儿为首的植物更能提神解困养脾益性。绿色赏心悦目,头鲜营养丰富,鲜嫩欲滴色香味俱佳。早春出生的纯天然绿菜逐步取代了单一苍白的萝卜。到唐朝时,“咬春”达到盛鼎,杜甫的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西京全盛时。”就真实地记录了大唐民众“咬春”尝鲜场面的盛况。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古老的传统习俗已逐渐消失,但春分前后,城乡民众走出家门踏春赏花,采撷野菜尝春鲜的习惯依然存在且愈演愈烈,是为“咬春”习俗的传承和延伸。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