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迁出深山奔幸福
——略阳县移民搬迁侧记
    本报记者 刘成 通讯 郭江涛 邱婷
    干净的水泥路面,白灰相间的墙体,规划整齐的楼房,崭新的垃圾箱,美观的绿化带……新建成的略阳县移民搬迁安置点,掩映在蓝天白云、青山葱绿之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位于秦巴腹地的略阳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以来,该县把集中安置、上楼安置作为迁安避险、扶贫搬迁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上下一心、克难攻坚。四年来,已有1465户移民解除了地灾和洪灾威胁。在集镇楼房化安置的3080户贫困农民每户净增财产性收入近9万元,集中安置正在影响和改变着移民农户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人口聚集带动和促进了集镇商贸三产迅速发展,移民户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水平逐渐提升。
    从“不愿搬”到“想搬迁”
    观音寺镇安华庄村大沟组,是略阳县最偏远的村组。大山绵延无尽,只有一条山路通往山外。山脚下,稀稀拉拉住着十几户人家。移民工作刚开始时,这里群众安土重迁的观念根深蒂固,镇村两级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都没有人愿意搬离深山。
    30多岁的卢庆华便是其中之一。县移民办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劝说:“要是搬到移民点,那里离镇街道、学校、医院都很近,节省的人力还可以在集镇干点其它生意。”卢庆华心动了。如今住进100多平米房子的他不禁感叹:“这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舒心呢!”
    “把最好的地段给移民,让移民不但能搬得出,还能住得下,住得舒心,让山里群众过上好生活。”县移民办工作人员说。该县始终以城镇化理念建设集中安置点、高标准施工,水电路基础设施及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3年来,该县共实施移民搬迁3469户。
    从“安居”到“乐业”
    要让群众宜居,关键要让群众生活有依靠。该县在移民安置点建设规划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将选址与群众意愿相结合,建在工矿企业、产业园区、集镇附近或旅游景区周边。移民依托日益红火的旅游和集镇发展,忙着各自的“事业”。
    徐家坪镇村民陈凤莲,搬迁之前,住在深山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只能过着靠山吃山的日子。自从搬迁以后,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思维也活跃起来。她住进两层共100多平方米的新家,把一楼作门面房,开起小饭馆,每月有1千多元的纯收入。
    “那会儿住山上,我两个月才赶一回集,卖鸡蛋、办置日常生活用品,生活太艰辛!还是搬到山下好,挣钱门路多,生活得也轻松。”她由衷地感慨。像她这样集中安置的搬迁户,从2011年以来,全县共建27个集中安置点,安置2810户。如今,集中安置点大多已有繁荣的集贸中心,人口聚集带动集镇商贸三产迅速发展,移民户收入渠道拓宽、收入水平提升、生活稳定幸福。
    从“输血”到“造血”
    产业发展是移民安置工作的重要环节。略阳县以加快土地流转为抓手发展壮大经济产业。引导搬迁群众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烤烟、干果、中药材种植以及养猪、鸡、獭兔等家庭养殖业,利用山区优势,发展高效农业和经济林,增加搬迁户收入。
    “2012年6月,我们家搬到安置社区,在镇村干部帮助下,种植了5亩中药材,我又筹钱做起了中药材小生意,每年纯收入28000元。”徐家坪镇猫儿沟村村民刘生义高兴地说。
    “过去,我们只是给移民户一些资金、物质帮助。现在是想方设法谋项目,变‘输血’为‘造血’,使搬出的村民家家都有本‘致富经’。”县移民办负责人说。
    近些年,该县注重移民搬迁户致富“造血功能”的培育,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发展力;协调资金扶持增收产业,县上出台《陕南移民搬迁户小额贴息贷款扶持意见》,对符合条件的连续扶持两年。严格执行移民原有承包土地、山林经营权、退耕还林补助“三不变”政策,鼓励移民户有偿流转耕地、林地。通过多种途径酝酿致富造血功能,使群众在“搬得出”、“稳得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能发展”、“可致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