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清涧县陈家井沟村
小扫帚“扫”出富裕路

    本报讯(通讯员任艳莉秦小平张瑜报道)“夜半三更手机闹铃响哎,惊醒了扎扫帚的人咿呀喂……”洪亮的九曲声响彻陈家井沟村村前村后。原来是村民陈子宏又开始了他一天的生活,一边编扫帚,一边唱九曲。
    说起扎扫帚,清涧县乐堂堡办事处陈家井沟村已经成为该县远近闻名的扎扫帚产业村。高粱秸秆作为农作物剩余物,大多数都被燃烧或者以其他方式处理掉,而在陈家井沟村,村民们却利用高粱秸秆扎扫帚,在变废为宝的同时,也使农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今年61岁的陈子宏是陈家井沟村最早开始扎扫帚的人,为了使扎出来的扫帚好看耐用,陈子宏曾专门向老艺人学习过这门手艺。陈子宏一天可以扎六七十把扫帚,扎扫帚是个细致活,有时候一坐就是大半天,为了增添乐趣,陈子宏将这一手艺编成了九曲来唱。他说:“我是从1987年开始扎扫帚,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每年从这些秸秆上能有一部分不错的收入。”
    刚开始,村民们对这一手艺并不看好,而眼看着陈子宏家靠着编扫帚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们也纷纷开始利用自家地里种的高粱秸秆扎扫帚。马阳是陈家井沟村的扫帚经销商,他自己也从事着扎扫帚的营生。为了使村里的扫帚销量更好、销路更广,马阳隔一段时间就会把村民们扎的扫帚收购了,集中销往榆林、延安等地的各县区。他告诉笔者:“我从事扎扫帚也10多年了,以前规模小,就是用三轮车把村子里农户们扎好的扫帚拉到县城卖,现在这个行业越来越红火,村民积极性也高了,我也换了个农用车来做生意。”
    高粱秸秆全身是宝。除了将秸秆扎扫帚外,村民们还将剩余残料部分秸秆纳秸秆盖盖。这种用来盛放馒头、盖器物的秸秆盖盖,做工细致精美,用途广泛,也有着不错的销量。
    79岁的惠秀珍也加入了扎扫帚、纳盖盖的行列。她告诉笔者:“儿女们虽然也给钱,但还是想靠自己的收入生活。我虽然年近80,但还有劳动力,在院子上坡、下坡和院中种了些高粱、玉米,高粱秸秆扎扫帚、纳盖盖,虽然做的不多,但足够生活。去年就冬天纳盖盖我也收入1000元呢,这可是纯收入啊!”
    如今,陈家井沟村家家户户家电齐全,有二十来户还购买了小车。富而思进的村民们靠编扎扫帚,走上了致富路。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