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清涧:“农”字当头促增收
    本报讯(刘小涛 秦小平 记者 靳天龙)“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现代农业、红枣、畜牧和文化旅游等富民产业,让产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老乡富起来。清涧县县长高明伟说。今年,该县集中力量做好现代农业、红枣产业、畜牧业等方面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俗话说:“羊马年,广种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清涧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全年计划完成土地流转5万亩、改造高标准农田6800亩,新建节水灌溉农田3000亩,新建日光温室100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万亩,种植马铃薯和小杂粮26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4万亩,粮食产量力争突破8万吨。年内新栽核桃和苹果4万亩,要把双庙河乡农业示范基地一鼓作气做好做精,切实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全面完善石咀驿、高杰村、乐堂堡等14个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生态功能融合发展,该县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对产业基础强、建设标准高、综合效益好的基地给予重点扶持,不断改变清涧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科学发展红枣产业
    红枣是千百年来经过自然选择留下的“铁杆庄稼”,是清涧的名片产业。近年来,红枣连续遭灾、近乎绝收,枣农损失惨重、信心挫伤,发展红枣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对此,该县坚持红枣主导产业地位不动摇,理性调整发展思路,重点抓好低产园改造和病虫害防治,确保枣农尽快实现增收。要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鼓励企业和种植大户积极“流转枣林”,着力打造黄河、无定河两条低产枣园改造带,年内改造低产园5万亩,力争每个乡镇建成1个千亩低产改造示范园。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病虫害防治体系,采取飞机空中喷药和人工地面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按照统一药品、统一时间、统一措施、统一防治、统一标准“五统一”进行联防联治,达到防治全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同时,积极探索推广种养贮加一体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林下种植养殖,切实提升红枣产业化程度。
    大力发展畜牧产业
    今年,该县树立“强农兴牧、农牧互补”的理念,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鼓励扶持群众“沟沟洼洼种草、家家户户养羊”。积极开展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小群体、大规模”特色养殖模式,对已建成的18个养殖示范基地进行完善提升、强化管理,确保长期发挥效益。加大农村养殖合作社组建力度,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力争全县羊子、生猪、家禽分别达到25万只、13万头、25万只。突出抓好动物疫病防控,进一步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肉”。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