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三婶
一次驻村,早上醒来,脖子歪疼的,村上书记说,这是落枕,找三婶捏捏就好了。
我歪着脑袋,半信半疑跟着书记,来到三婶家。三婶正在做饭,看见我们来了,高兴地说:“工作组同志来了,欢迎!”但一见我痛苦的表情,就说,“一会儿就好,让我给锅灶里填把柴火。”
三婶让我抱住院子里的槐树,双手按住我头,摇着,嘴里说着:“忍耐一下,就好了。”和我聊着,应和着三婶的话语,疼痛的滋味还没得喊出,只听见“咔嚓”一声,三婶松了手,“你现在试试,看还疼不?”我动了脖子,没有一点感觉了,有一种病去如抽丝的感觉。“没事到我家里逛逛,我做饭呀!要是再不舒服,明天再来一次。”
在回住处的路上,书记给我说了三婶的故事。三婶娘家过去成分不好,历经艰难嫁到这里,她人很好,给村上的人捏胳膊捏腿,从来不收任何费用,一般人来一次就行了,外村的群众也经常让三嫂治疗。书记说,前几年有个城里的亲戚脖子落枕,打了一周吊瓶不见好,来找他,让三婶捏捏,回去就好了,人家特地赶来谢三婶,她都谢绝了,有人请三嫂到城里开个按摩的门面,说能挣很多钱,可是三婶说,她离不开这里的乡亲,她不图挣钱。
有一次,经过三婶家门口,看见她正在给三叔剃头,很是好奇就走了进去,院子还有几个和老头在一旁观看,只见三婶把热毛巾敷面,然后胡刷蘸上皂沫在脸上细细抹过,右手悬腕执刀,在三叔脸上细细扫荡,很是认真。一会儿工夫就刮完了,另一位大叔赶紧抢位子,三婶让三叔洗头,自己又开始忙活了,我不禁好奇地问:“三婶这手艺哪学的?”“是你呀,工作组同志,自己学的,年轻的时候家里穷,就在你三叔脑袋上练会的。”我暗自佩服,旁边一位大叔举起手中的剪刀笑着说:“这算啥,三婶刚才还磨了两把剪刀哩。”三婶笑着说,剃头磨剪子都是过去农村人生活逼出来,现在条件好了,这些爷们不剃头还不习惯,就当练手艺哩!围观人都笑了。
那天,我和村上老太太在路边拉家常,三婶从村东头走来,怀里抱着一大堆好吃的,见了我们就给我们发,说这是村里二婶、四姑送给她的,东西太多吃不完,让我们给帮忙解决。三婶走后,六婶告诉我,三婶年轻的时候,受了很多苦,孩子小,没人看管,亲戚送她一个背篓,她整天把孩子背在背上干活。孩子在背篓里成长,尿水经常浇灌她的脊背,最后孩子把背篓尿坏了,村里人很是敬佩叫她“背篓三婶”。如今三婶的孩子都成家立业,在外地工作,儿女几次叫三婶去城里生活,三婶都没同意。
一次回城里,我在村口遇上等车的三婶。停下车,把她的大包小包提上车,送她一程。在车上三婶告诉我,她是去儿子工作的城市看孙子,东西都是给娃准备的。我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去城里生活,三婶笑着说,农村住习惯了,空气好,更离不开这里的乡亲。
我歪着脑袋,半信半疑跟着书记,来到三婶家。三婶正在做饭,看见我们来了,高兴地说:“工作组同志来了,欢迎!”但一见我痛苦的表情,就说,“一会儿就好,让我给锅灶里填把柴火。”
三婶让我抱住院子里的槐树,双手按住我头,摇着,嘴里说着:“忍耐一下,就好了。”和我聊着,应和着三婶的话语,疼痛的滋味还没得喊出,只听见“咔嚓”一声,三婶松了手,“你现在试试,看还疼不?”我动了脖子,没有一点感觉了,有一种病去如抽丝的感觉。“没事到我家里逛逛,我做饭呀!要是再不舒服,明天再来一次。”
在回住处的路上,书记给我说了三婶的故事。三婶娘家过去成分不好,历经艰难嫁到这里,她人很好,给村上的人捏胳膊捏腿,从来不收任何费用,一般人来一次就行了,外村的群众也经常让三嫂治疗。书记说,前几年有个城里的亲戚脖子落枕,打了一周吊瓶不见好,来找他,让三婶捏捏,回去就好了,人家特地赶来谢三婶,她都谢绝了,有人请三嫂到城里开个按摩的门面,说能挣很多钱,可是三婶说,她离不开这里的乡亲,她不图挣钱。
有一次,经过三婶家门口,看见她正在给三叔剃头,很是好奇就走了进去,院子还有几个和老头在一旁观看,只见三婶把热毛巾敷面,然后胡刷蘸上皂沫在脸上细细抹过,右手悬腕执刀,在三叔脸上细细扫荡,很是认真。一会儿工夫就刮完了,另一位大叔赶紧抢位子,三婶让三叔洗头,自己又开始忙活了,我不禁好奇地问:“三婶这手艺哪学的?”“是你呀,工作组同志,自己学的,年轻的时候家里穷,就在你三叔脑袋上练会的。”我暗自佩服,旁边一位大叔举起手中的剪刀笑着说:“这算啥,三婶刚才还磨了两把剪刀哩。”三婶笑着说,剃头磨剪子都是过去农村人生活逼出来,现在条件好了,这些爷们不剃头还不习惯,就当练手艺哩!围观人都笑了。
那天,我和村上老太太在路边拉家常,三婶从村东头走来,怀里抱着一大堆好吃的,见了我们就给我们发,说这是村里二婶、四姑送给她的,东西太多吃不完,让我们给帮忙解决。三婶走后,六婶告诉我,三婶年轻的时候,受了很多苦,孩子小,没人看管,亲戚送她一个背篓,她整天把孩子背在背上干活。孩子在背篓里成长,尿水经常浇灌她的脊背,最后孩子把背篓尿坏了,村里人很是敬佩叫她“背篓三婶”。如今三婶的孩子都成家立业,在外地工作,儿女几次叫三婶去城里生活,三婶都没同意。
一次回城里,我在村口遇上等车的三婶。停下车,把她的大包小包提上车,送她一程。在车上三婶告诉我,她是去儿子工作的城市看孙子,东西都是给娃准备的。我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去城里生活,三婶笑着说,农村住习惯了,空气好,更离不开这里的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