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我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实践证明:
绿色发展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王缠卫 通讯员 孙阳
    青山绿水间,红墙青瓦下,轻歌曼舞,激起了农民的欢乐笑声,生态林业,激发了农民的创业梦想,生态文明,搭建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生态旅游,让广大群众从森林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经济生态双赢。
    这,就是我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给农村带来的改变。目前,我省国家森林城市已成功1个、获得国家批准正在创建的3个,且陕北、陕南、关中都有分布。综合评定安康市申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后,向国家林业局推荐安康市创建工作获得批准。延安市、西安市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其中:延安创森林城市投资11亿元,造林88.9万亩,完成生态文化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各类创建示范点建设65个;西安市投资32.1亿元推进创森工作,城区绿化、郊区造林、道路绿化等各项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富裕起来的农民兄弟,幸福感油然而生。
    “绿可生金”,如今在西安的郊县,许多林农已经意识到,“绿色”不仅仅是生态概念,还意味着财富。2014年,西安市林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农业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西安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中,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以创建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创建,通过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涉林特色产业等方式,让林业自身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发展。
    近年来,西安市郊区造林绿化7.5572万亩。其中:重点区域绿化18000亩,“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完成128个村13381.5亩,路渠绿化194.5公里4880亩,建成核桃干杂果经济林基地29000亩,区县在铁路、镇街、广场等绿化10310.5亩。全市共组织130万人参加义务植树。全市共建设核桃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基地11.75万亩,有机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已达40.48万亩,骊山浅山及台塬区新栽石榴、葡萄2.7万亩;秦岭北麓新建户太8号精品葡萄基地3.42万亩;优质桃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灞桥优质樱桃标准园、周至竹林猕猴桃标准园成功晋升为农业部“菜篮子”产品生产水果标准园。
    为了解决销售问题和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西安市大力推广专业合作社和林产品加工经营产业,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涉林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如今,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了,村民的脑袋也“富起来”。延安市新建生态文化基地12处,科普教育基地4处,义务植树基地30处,各类纪念林基地12处,落实810株古树名木保护,生态文化科普宣传活动50次,绿色家园示范点建设26处,完成各类创建示范点建设65个。
    延安市大部分县区还举办了“创森杯”篮球赛、书画、摄影、征文大赛等形式多样的群众参与主题宣传活动,生态文化、创森社会舆论氛围得到进一步提升。更新完善大型户外宣传牌83块,城区主要道路、重要节点宣传牌442块。
    西安市长安广新园民族村等8家荣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号。命名了周至老县城村、灞桥西张坡村等首批10家“西安最美乡村”。西安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注重生态文化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各类创建示范点建设,示范点建设已成“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阵地。
    我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给农村带来是林农的增收致富,群众不仅纵情绿色森林天然氧吧,也享受到绿色产业的生态福祉。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