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有一种感动,让我们念念不忘 有一种温暖,让我们体味幸福
本报记者 张国政 特约通讯员 李沛华 文/图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修身莫先于德,修行莫先于善”。一个人一生有了以上四种境界,便是有了丰盈的人生。一个村庄,一个乡镇,乃至一个城市如有以上襟怀,便会爱意绵绵,生机盎然。
    3月2日,记者接到大荔县下寨镇朱家村多名村民电话,说他们村有个人这两天正在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过年礼金,现在已经发放了1万余元。
    这个年头竟然有如此好人?放下电话,记者背上相机就出发寻找这位“发钱人”。
    电话里说的朱家村隶属大荔县下寨镇,由于北靠沙漠,南傍渭水,自然地理上的特殊关系,形成了东西狭长,南北缺失的独特村落。在当地有“十里烂奓村一说”,朱家村位于十里烂奓村的正中,经过多方寻找,见到和记者联系的马丽华。
    马丽华说:“俺村上的振江,他昨天还给我的邻居杨保善老人发钱了。”
    马丽华将杨保善请到了记者面前,杨保善今年77岁,原来是村上的老支书,见到记者采访,老人显得非常激动,“应该为振江点个赞,他这两天为村上60岁以上的每个老人发了100元,70岁以上的每个老人发了200元,80岁以上的每个老人发了300元,90岁以上的每个老人发了400元,去年中秋节,潘振江还给每个70岁以上的老人发了100元,我村里的振江真是大好人。”不一会儿,几位村民也赶到采访现场,杨保善说:“振江是个好娃,孝顺得很,对他父母好,他父母在世的时候,为父母洗脚洗澡,穿衣换衣,还为行动不便的父母剪指甲,现在他爸妈不在了,他就开始对村里的老人好,又是送钱又是送东西,我们很感动!”
    马丽华说:“2014年6月,村里庄稼大旱,地里花生,玉米叶子都要干了,大家就给潘振江打了个电话,反映家乡百年不遇的旱情,当时潘振江人在河南进货,他接到电话连夜赶回村里组织抗旱,次日就垫付7万余元,为组上购置了地埋管和急用引水配套设备,组织村民挖沟修渠,铺设了3000多米的水管,改造了地里水利设施,使即将旱死的庄稼得到了及时浇灌,解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单就买水管抗旱,全组的300多亩地增收50余万元是没有问题的,连相邻的村组的庄稼也得到浇灌,大家都十分感激潘振江这桩义举,看到浇灌过的绿油油庄稼,一些村民见了潘振江都叫他朱家村里的焦裕禄。
    正在老人们七嘴八舌为潘振江点赞的档口,潘振江被杨保善用电话叫到现场。
    潘振江看见这么多的老人在一起,憨憨一笑,挨个称呼,记者说明来意,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潘振江说,他是一个农村娃,没有多少文化,改革开放让他走上了致富道路,他根据沙苑和渭河滩地盛产花生的优势,瞅准土特产外销的商机,开始做花生生意,由于老实诚信,春
    他很快赢得客户的信赖,生意慢慢做得红火起来,他在村上自己办起来花生脱壳加工厂,成为当地较早的一批农民企业家。
    闻讯赶来的党支部书记郭少武说,老潘这个人德行很好,办厂后他广招当地乡亲进厂,并以丰厚的工资作为回报,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这期间厂里员工家中有事或者急需用钱,他也不求回报及时给予支持,他还组织员工去外地考察,作为奖励,得到员工们的爱戴和敬仰,每年振江还为挑选花生米的留守妇女支付工资50多万元。
    郭少武说,老潘还是朱家村的大善人。为了改善村上与银行、信用社的信贷环境,创建“信用村”,潘振江还拿出10万余元替全村贷款户偿还了陈年老账。
    郭少武说,朱家村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经济非常落后,全村有30多户都是欠账户,最多的欠债5万多元,最少的欠债70元,不少欠债人已去世多年,在世好多也是老弱病残,无力偿还。为了使村里摘掉了“不良信用村”的帽子,让有困难,想发展的村民获取贷款,潘振江毅然决然拿出自己辛苦钱,为全村欠账户还上了几十年的欠账。
    郭少武说:潘振江是个好人,为了和厂子周围的邻居和谐共处,每年春节前,老潘都要为周围20多户送上10公斤压榨花生油,小学开学时,老潘还会为30多名小学生送上书包和学习用具。
    “听说你母亲在世,你经常给妈妈洗澡?”记者问。
    潘振江说:“刚开始母亲也不让洗,我就说,我是你生的,你不羞,给你洗澡是做儿子应尽的孝道。”
    其实记者看到潘振江是这样的,一脸憨厚,生活节俭,衣着朴素,与员工一起吃工作餐,一起扛麻袋,一起在车间干活,一起与村民冬灌小麦,还是一个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的人,一个守住祖先留下宝贵精神遗存的人。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