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智库建设要给“草根”留个座
特约撰稿 张宝贵
    近日同几位善思考爱建言的农民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朋友相叙,得知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大家兴奋不已,我国智库重大发展的契机已经到来。笔者给决策层提个建议:智库建设要给“草根”留个座。
    2014年11月中旬,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我的“长安土地入股”、“长安土地托管”、“土地流转要促流管转”和“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三项研究成果,被写进了中央文件。(详情请网上点击“陕西张宝贵”查阅)我是个“草根”社科研究者,文革辍学、当兵退伍和副业工精简三回农村的经历,让我产生了浓厚的“三农”情节。
    30年结合新闻搞研究一路走来,我深感“草根”搞社科研究的艰难:这些年仅打字复印费和下乡调查费用就花了五六万元,全是自掏腰包;为搞研究,被人告过状、受过多次奚落嘲弄和训斥;2012年度陕西社科奖定评中,被收录《2009.陕西改革发展优秀论文集》的《长安土地托管调查报告》,却被以“在新闻媒体发表的是新闻不是论文”为由而出局。好在苍天不负有心人,4项成果变为国家决策利国富民。
    体制内外专家学者教授是智库队伍的“野战军”和“地方部队”,“草根”是智库队伍的“游击队”和“侦察兵”,是智库队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草根”身处一线,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少有框框,研究成果往往具有超前意识、创造意识和决策价值。因而,建议智库建设在重视体制内外智库专业队伍的同时,还应重视工农商学兵等社会各界“草根”社科研究者队伍建设: 
    一是解决“草根”社科研究者的身份问题。让他们挂靠体制内外智库,搞研究名正言顺。
    二是解决“草根”社科研究者的经费问题。实行研究选题申报制和研究成果奖励制度,让“草根”社科研究者搞研究劳有所获,起码不要再自掏腰包。
    三是解决“草根”社科研究者的成果评奖问题。全国、省市社科评奖要打破门户之见,重视“草根”社科研究成果。
    四是解决“草根”社科研究者的成果上报渠道问题。社科成果只有变为政府决策,才能转化为生产力。2013年8月和2014年8月,我先后致信习总书记,分别提出《关于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的建议》和《关于土地流转要促流管转的建议》。国家信访局回复:已送中央领导参阅。2013年月,我致信习总书记,提出《关于推广长安土地托管的建议》,6月底国家农业部韩长抒部长批示:“长安土地托管值得总结推广”,指派《农民日报》记者专访。2013年12月,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土地托管。“草根”社科研究者的成果经过信访渠道送达中央领导,我是太幸运了。建议决策层设置专门渠道,让“草根”社科研究者的成果和体制内外智库的成果一样畅通送达决策层。
    搞好智库建设的目的,就是发挥全党全军全民的智慧,为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建言献策出谋划策。愿早日建成一支体制内外智库专家、教授、研究员和“草根”研究者相结合的结构优化的智库队伍。当好“国家航船”上的“导航员”。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