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中国有机苹果在这里启航
本报记者 王贵海
3月2日,记者从白水县果业局获悉,2014年白水县果业实现总产值36亿元,亩均收入万元的农户超过85%,主产区基本实现“双万”目标。与此同时以20万亩矮砧苹果为主的基地建设高标准推进,品种结构更趋合理。
2014年10月22日,白水县被授予“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称号,这标志着白水现代果业建设树立起生态化理念,有机苹果成为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抓手。这些都得益于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支持和推动,财政现代农业项目的实施是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白水现代果业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苹果)项目的实施,带动了果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白水苹果产业已初步具备现代果业的基本特征。
2014年度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白水县贯彻政府集中采购,公私合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重点发展果业家庭农场、企业农场等集约化栽培模式。由该县财政局牵头,果业局统筹组织,划分核心区域,企业、合作社具体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制度化管理的工作思路,经过连续多年的实施,有效的助推了白水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项目实施助推了苹果基地建设的技术创新。通过项目六年的连续实施,制约该县苹果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渭北旱塬果园旱作技术(果园生草、秸秆覆盖等)、机械化水平、矮砧立杆栽植技术、减灾防灾体系等果园核心技术得到普及推广。截至目前,项目区安装太阳能杀虫灯450盏,旱作技术推广6800亩,水源及引水暗管建设1000亩,苗圃建设600多亩,建设防雹网2800余亩,建设矮砧示范园1万多亩,购置果园机械1200台件,果园机械覆盖率达到70%以上。项目区的物理防治措施应用、果园机械化作务、田间灌溉已基本实施到位,项目区的苹果产业在全县一直起着示范带动作用。
项目实施助推了生产经营机制模式的创新。按照市场和认证标准的基本要求,让涉果龙头企业,果业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为项目建设主体,通过鼓励支持涉果企业、果业专业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全县发展50亩以上家庭农场式栽植户237户,100亩以上连片经营户26户。组织果农落实现代果业科学技术,抓好生产技术的创新、固定资产的后期管护,实现财政支农项目效益的最大化、持久化。项目建设坚持与产业化组织形式相结合,激活产业链,促进产、供、销一体化、项目建设坚持与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相结合,促进和规范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项目实施助推了现有苹果产业化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产业的投资吸引力明显增强。本项目取得良好的科学管理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各大果区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有力地推动了该县苹果产业结构调整,稳定了苹果的种植面积,提升了该县苹果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地位,促进苹果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果业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助推了白水苹果品牌建设的新突破。通过连续举行多届白水苹果文化节、签约著名影视代言、在央视、凤凰卫视、湖南卫视等全国高端媒体上进行了全方位广告投放,在北京、广东、福建、上海举办白水苹果宣传推介活动。白水苹果已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店78余家,到2015年使白水苹果品牌形象店在全国一、二线城市达到100家,标志着白水苹果向高端市场迈出实质性步伐。通过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了白水苹果生产和加工标准化程度,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由分散经营向协作经营转化,进一步提高果品经销商在国际国内市场的话语权,增加农民收入,打造‘白水有机苹果’品牌。
如今的白水,苹果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苹果不仅成为白水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并且辐射带动了旅游、运输、仓储、餐饮等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县拥有苹果货运信息部260余家,专业运输户2000余家,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户280家,相关从业人员达到6万余人。以苹果采摘、游园观光、农家小吃为主的苹果旅游人家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以上。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为苹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增添了新内涵,注入了新活力,全县呈现出“苹果为龙头、各业齐腾飞、经济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相信,不久的将来,白水果乡美、果业强、果农富的金果梦一定会实现。
3月2日,记者从白水县果业局获悉,2014年白水县果业实现总产值36亿元,亩均收入万元的农户超过85%,主产区基本实现“双万”目标。与此同时以20万亩矮砧苹果为主的基地建设高标准推进,品种结构更趋合理。
2014年10月22日,白水县被授予“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称号,这标志着白水现代果业建设树立起生态化理念,有机苹果成为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抓手。这些都得益于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支持和推动,财政现代农业项目的实施是中国有机苹果第一县、白水现代果业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现代农业(苹果)项目的实施,带动了果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白水苹果产业已初步具备现代果业的基本特征。
2014年度现代农业项目建设,白水县贯彻政府集中采购,公私合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重点发展果业家庭农场、企业农场等集约化栽培模式。由该县财政局牵头,果业局统筹组织,划分核心区域,企业、合作社具体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制度化管理的工作思路,经过连续多年的实施,有效的助推了白水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项目实施助推了苹果基地建设的技术创新。通过项目六年的连续实施,制约该县苹果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渭北旱塬果园旱作技术(果园生草、秸秆覆盖等)、机械化水平、矮砧立杆栽植技术、减灾防灾体系等果园核心技术得到普及推广。截至目前,项目区安装太阳能杀虫灯450盏,旱作技术推广6800亩,水源及引水暗管建设1000亩,苗圃建设600多亩,建设防雹网2800余亩,建设矮砧示范园1万多亩,购置果园机械1200台件,果园机械覆盖率达到70%以上。项目区的物理防治措施应用、果园机械化作务、田间灌溉已基本实施到位,项目区的苹果产业在全县一直起着示范带动作用。
项目实施助推了生产经营机制模式的创新。按照市场和认证标准的基本要求,让涉果龙头企业,果业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为项目建设主体,通过鼓励支持涉果企业、果业专业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全县发展50亩以上家庭农场式栽植户237户,100亩以上连片经营户26户。组织果农落实现代果业科学技术,抓好生产技术的创新、固定资产的后期管护,实现财政支农项目效益的最大化、持久化。项目建设坚持与产业化组织形式相结合,激活产业链,促进产、供、销一体化、项目建设坚持与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相结合,促进和规范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项目实施助推了现有苹果产业化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产业的投资吸引力明显增强。本项目取得良好的科学管理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各大果区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有力地推动了该县苹果产业结构调整,稳定了苹果的种植面积,提升了该县苹果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地位,促进苹果产业链的延伸,实现果业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助推了白水苹果品牌建设的新突破。通过连续举行多届白水苹果文化节、签约著名影视代言、在央视、凤凰卫视、湖南卫视等全国高端媒体上进行了全方位广告投放,在北京、广东、福建、上海举办白水苹果宣传推介活动。白水苹果已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店78余家,到2015年使白水苹果品牌形象店在全国一、二线城市达到100家,标志着白水苹果向高端市场迈出实质性步伐。通过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了白水苹果生产和加工标准化程度,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由分散经营向协作经营转化,进一步提高果品经销商在国际国内市场的话语权,增加农民收入,打造‘白水有机苹果’品牌。
如今的白水,苹果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苹果不仅成为白水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并且辐射带动了旅游、运输、仓储、餐饮等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县拥有苹果货运信息部260余家,专业运输户2000余家,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户280家,相关从业人员达到6万余人。以苹果采摘、游园观光、农家小吃为主的苹果旅游人家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以上。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为苹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增添了新内涵,注入了新活力,全县呈现出“苹果为龙头、各业齐腾飞、经济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相信,不久的将来,白水果乡美、果业强、果农富的金果梦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