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C3版
谝谝咱农村的“洋”火事
通讯员 高芳 记者 鱼玉军 文/图
    乡村宴宾客。
    给新郎新娘上头。
    给新郎新娘围儿女。
    女亲戚和新娘一块揭顶。
    新郎一家全家福。

    同乡、同校、同桌,如此相识;同年、同月、同日,两人出生。相识十二年,相处十二载,历经离别,异地相恋,感动家人。春节前夕,在陕北榆林的一个小乡村,伴随着唢呐声声,带着亲人的祝福,一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 
    相处十二载
    何玉瑜,一个漂亮、善良的米脂姑娘,1989年农历3月16日出生在十里铺乡官家湾村;杜桦,一个帅气、执著的米脂小伙,同一天出生在十里铺乡张家沟村,两村相距两三里路。
    2002年8月,他们在米脂县十里铺中学上初中,且成为同桌,从此相识。两人都没想到,双方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也许正是这份奇缘,拉近了彼此的心灵。三年间,她们经历了许多感动的时刻。毕业晚会上,女孩将自己精心编织的手链戴在了男孩的手腕上!2005年8月,他们相约考进了同一所高中,虽然不再是同班,不再是同桌,见面也不再频繁,但彼此特殊的情愫并没有因此消失,一直到大学结束。
    十年过去了,他们都上班了。杜桦留在了西安,而何玉瑜由于家庭原因回到老家,她俩开始了异地之恋。
    也许距离真的可以让人疏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俩的话不再像以前那么多,女孩家长反对的态度,增添了她们争吵的时间。杜桦暗下决心,拼命工作,心想一定要让对方父母把自己的女儿放心地交给自己。又过了两年,在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助下,杜桦在西安按揭买了一套小房子,女孩家长也终于同意她去西安发展。
    迎亲小乡村
    春节之前,杜桦与何玉瑜在老家步入了婚姻殿堂。
    中午12点,在米脂县十里铺乡张家沟村,迎亲的队伍回来了。在村头的彩门下,新郎新娘下了车,一大帮小伙子、小姑娘蜂拥而至,让新郎背新娘回家。新娘半推半就,偶尔趁大家不注意向前小跑几步,却又被人群拦住。唢呐声、鞭炮声、年轻人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农村迎亲的交响乐。终于,新郎耐不住众人的折腾,把新娘背上。但年轻人们依然给他们设置障碍,阻碍她们前行。不到一公里的路程,新人却走了近一个小时,累得筋疲力尽。
    总算是到家门口了,再看新娘的婆婆,她早已等候在新房门口,等着给新媳妇喂一口肉呢!接下来便是婆媳交换礼物。听老辈人说,这样一来,媳妇口甜,过门后七大姑八大姨都能叫得出口。之后便是“开箱”,打开行李箱,里面放着一摞百元大钞,数一数,是两千元。新娘的婆婆便顺手从衣兜里掏出一沓钱,也从中数出两千元放进箱底。这是男女双方家长事先商量好的,女方家长压多少钱,男方家长也要压多少钱。
    瞧!两位新人上炕去争抢什么,完全没有了平日谦让的举止,门外众人笑得前俯后仰。再看新娘,得意地看着自己手中的战果,显然这一仗是自己胜了。这一出戏叫“压四角”,将花生、核桃、糖果和硬币压在炕上的四个角下,两位新人同时去抢,抢完为止,谁抢的多,婚后谁就是家中的“老大”。
    听!号声响了,新娘要给新郎换新鞋。新郎眉飞色舞,内心一定乐开花了。再看!一盆清水、一块毛巾又被这位细心的婆婆端在了面前,两个人轮流用一块毛巾,在一盆水中洗脸,听说这样婚后不会争吵。
    接下来是“上头”。女方婆婆让新人上炕背靠而坐,自己拿一把木梳给新娘、新郎梳头,嘴里还念叨着: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既是新人的成人礼,也寄托着长辈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围儿女”也是结婚当天的又一礼仪,男女双方坐在炕上,两腿盘着,双手放在膝盖上。婆婆拿出馒头,把新人坐的地方围一圈,意在多子多福。而且这个馒头只能新人和新人的父母吃,其他人不可以吃哟。
    “揭顶”则是婚礼中重要的一个仪式,,婆婆将钱放在茶饭馍馍上,由新娘和迎送亲的女亲戚共五人抓取。这次不可以抢哦,除了新娘面前的钱比较多以外,其他分成四份放在亲戚面前的茶饭馍馍上,各拿一份,先由新娘揭,然后由四位女亲戚按年龄或辈分大小依次揭完,最后茶饭馍馍也是分成五份各收走一份。
    最后便是宴宾客、谢陪房和送娘家人了。新人在举行完一个又一个仪式后,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会见亲朋好友了。新郎在敬酒的过程中,向新娘一一介绍,新娘在送上甜甜的称呼后,再将已斟好的酒杯恭恭敬敬地递上。其间还有新郎的朋友,总会斜着耳朵“啊?啊?”装作没听见,逗着让新娘子多叫几声“哥哥”。
    宴席结束已是下午三点半,该谢赔房了。由婚礼主事人指着桌上的两万元说:“这是女方的陪房,为了表示感谢,男方拿出8888元回礼。”女方的哥哥象征性地收取2888元,又转手递给新娘。这时,唢呐声响起了,这是要送娘家人了,新郎抱着酒,提着肉将这门亲戚送至车上,感谢他们让自己娶到这样一位好妻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