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幸福就在家门口


王建平摄






马年的蹄声渐行渐远,即将来临的羊年已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暖意。300万安康农民兄弟共同挥别2014,这一年你搬了新家、我娶了媳妇、他家添了个大胖小子,这一年你赚了票子、我鼓了腰包、他家买了新车……
这一年该忘却的很多,该记得的也不少,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随着这日渐暖人的春阳逐渐变成记忆,辛勤劳作了一年的农民兄弟纷纷掸去身上的风尘,喜笑颜开地准备迎接新年。在这早春的和风里,记者走进村镇,分享他们的快乐。
镇坪县搬新家过新年
“我就是想这个年在新房里过,所以专门和镇上商量,把我从2号楼协调到1号楼,因为1号楼完工早,能早些住进来。”2月11日,记者采访刚住进镇坪县钟宝镇“美丽安置小区”新房不到一个月的谢先兵,依然能感觉到他急于住进新家的迫切之情。
今年41岁的谢先兵祖辈一直住在离镇上有4公里的钟宝镇青林村一组,一家6口人之前挤在不足80平方米的平房里,一条大河把他们和公路隔断,交通极为不便,生活物资还得肩挑背扛。2013年,钟宝镇准备在集镇南边集中建移民安置小区。得知这一消息的谢先兵,第一时间跑到镇上报了名。
“来这里买房,房价便宜,自己不用操心,政府还补贴5万元……”说到在安置小区买房,谢先兵高兴的神情溢于言表。
据镇上干部介绍,这个移民安置小区,属于集中安置,多层单元房,完全建成后,6栋新房可以安置200余户搬迁户。镇上完成通电、通水、通路,搞好小区美化、亮化、绿化,建成广场和健身场所和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给广大安置户营造一个舒适优雅的居住环境。目前,1号楼完全竣工,已经有不少住户陆续搬进新房了,3号楼即将竣工,其他几栋房子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都已经被准备搬迁的农户预定了。
1号楼刚一竣工,急着住新房的谢先兵找到镇上,说明自己的意思之后,镇上立刻为他协调,把他从2号楼协调到已经竣工的1号楼,帮助他圆了新房梦。
“小孩子上学方便了,家人就医方便了,生活环境好了……”说起搬进安置小区的好处,谢先兵如数家珍。 (本报记者 刘玉林 通讯员 贺孝成 伍玺贤)
紫阳县致富路通到家门口
“以前我们都是出门打工挣钱,现在竹山村路通了,条件好了,大伙都纷纷回到家乡发展。”2月13日,紫阳县毛坝镇竹山村支部书记侯在德对记者说。
在村支书侯在德的带领下,竹山人于2006年11月毅然决然地拉开了进村公路建设的大会战。每天天还没亮,村民们就出门修路了,扛着铁锤和钢钎,打着火把和手电,汇集到工地上。“鸡叫出门,摸黑回家”,全村能上劳出工的800多名青壮年历时一年,终于在悬崖峭壁上凿通了21公里长的“天路”。
侯显兰当年外出打工是哭着走的,竹山村带给她的都是痛苦的记忆,她发誓就是死在外面也不回竹山村了。在南方打工期间,她与一个福建小伙相恋并结婚。听说家乡通路了,就带着丈夫回到了家乡看看。世代务茶的丈夫发现竹山茶叶品质特别好,便决定在村里建个现代化茶厂。说干就干,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厂迅速建成,他们制作的红茶,色香味形俱佳,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小两口赚了个盆满钵满,今天的生活,侯显兰做梦也没想到。在他们的带动下,全村茶叶面积发展到3500亩,户均7亩以上,年产茶35吨,人均实现茶叶收入1800元。
公路修通了,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短短几年,完成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村民饮水难题。实施农电网改造15杆公里,建起了100口沼气池。200多户村民沿公路建起了板石特色民居。规范化种植魔芋800亩,发展标准化厚朴园2000亩。发展畜牧养殖大户23户,发展水面养殖5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
一个曾经有名的特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本报记者刘玉林 通讯员 余兴福 马孝松)
白河县写春联送祝福
“县上的书法家要来给我们写春联了……”暖暖的阳光照耀着白河县冷水镇旭日广场,得知消息的千余名群众聚集在广场,前来免费领取春联。
在活动现场,来自县文联、书协的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乡亲们将一位位前来献春联的书法家们围得水泄不通,一幅幅火红的春联在书法家娴熟的笔下,宛如红色的画卷,不时赢得乡亲们的纷纷称赞。活动从上午9时开始,到下午4时结束,共送出春联1100余副。
红红的春联,承载了乡亲们满满的新年祝福和美好愿望,提前为冷水镇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很多群众对此次“献春联、送祝福”活动赞不绝口,在家希望以后多开展这类活动,既让小孩、年轻人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给这个冬日带来了浓浓的“年味”。(本报记者 刘玉林 通讯员 王成)
平利县“搬”出来的幸福
经过近几年探索创新,平利县逐步形成了“园区周边建社区、社区建设促园区”的移民搬迁工作格局,较好解决了进城入镇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问题。自2011年启动移民搬迁工作以来,该县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紧密衔接,一次性规划96个集中安置区,计划集中安置1.52万户、6.1万人,集中安置率达90%以上。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平利县一手抓搬迁安置,一手抓产业建设,研究制定了《“一区一策、一户一法”增收致富实施方案》,尽量把搬迁集中安置区规划建设在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周边,与城镇社区建设统筹实施,积极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引导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使其逐步由传统农民向生产工人转变,让他们在直接获得建房补助的同时增加劳务收入。
四年来,该县搬迁群众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有3560户,以就近到工业园区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有4380户,以从事农业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有4260户,搬迁户年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不足3500元增长到7000元以上。 (本报记者 刘玉林 通讯员 刘勇 沈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