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C1版
宝莲灯用心血染成
郭夏季 樊菊荣 文/图
    糊灯。
    出售。
    家家都有“集装箱”。
    全家一起糊灯笼。
    铰叶。
    绑圈。
    灯笼映笑容。
    染纸。

   春节前夕,当你走进洛南县景村镇下涧村任意一户人家,呈现在你眼前的都是一幅相同的画面:男女老少齐上阵,人人动手糊莲灯;全家个个皆能手,满屋莲灯堆成山。
    莲花灯,是该村的传统产业,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它投资少,简单易学,男女老少皆能操作,所以就成了该村群众共同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宝莲灯”。像六组的刘根玲、郭小婵,七组的何列过、杨凤贤、徐荣华等都是糊莲花灯的有名大户人家。人力少糊得少的人家一年至少也要糊两千到五千只“宝莲灯”,人力多糊得多的人家可多达八千到万余只“宝莲灯”。一年下来,少则能挣两千多元钱,多则可赚五六千元到万余元。
    糊灯笼是一个工序相当繁琐的活儿。主要工序有:破篾、截篾、扎圈、绑架、裁大纸、上色、裁小纸、潮纸、勒纸、粘贴、铰叶、粘叶等。
    糊灯笼也是一个相当费时间和工夫的活儿。糊灯笼要糊一整年哩,即从当年二三月就着手做预备工作——破篾、截篾,接下来,在平时的农闲时间里,一有空就扎几个圈、绑几个架,然后整理、堆放在一块。待到寒冬腊月天,村民闲来无事时,就一心一意地专门糊起灯笼来。这时,他们才正儿八经地开始进行最紧要、最关键的糊灯环节:上色、裁纸、潮纸、勒纸、粘贴、铰叶、粘叶。他们或是烤着炭火围坐一圈糊灯笼,或是在台阶上晒着暖暖糊灯笼,或是坐在热炕上糊灯笼。寒冬腊月就成了他们一年中最为热闹、忙碌的岁月。全家人男女老少一起上,就连放寒假的孩童也加入到了糊灯笼的行列之中。接着就一直要忙活到第二年正月初七、初八出售为止。年年如此,循环往复,从不间断。
    卖灯笼更是一个挺辛苦、挺不容易的活儿。得起早贪黑、忍饥挨饿、翻山越岭、战风雪斗严寒地往返几十里路赶集出售。辛辛苦苦糊一年,就指望着赶正月十一至十五这几个“黄金集”。一家人往往要兵分几路,你上县城、永丰、石门,我去景村、杨村机站、柏峪寺,他下古城、三要、灵口。灯笼虽然很轻,但却比较占地方,十分不好拿,所以,家家户户都自制了好几个特大号的“集装箱”以方便装灯笼。卖灯笼时,近处的用肩挑或架子车拉,远处的就得用自行车或摩托车运。
    一盏一盏莲花灯,小巧玲珑红彤彤;换来票子一把把,致富路上显神通。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