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B2版
年年岁岁 锣鼓相会
本报记者 王平 绘图林宏霞
    敲鼓。
    侯师傅和妻子向记者展示他们亲手制作的大鼓。
    侯师傅正在仔细打磨鼓面。
    鼔声好不好,这样的工序少不了。
    做好的大鼔。
    工人反复计算鼓面的尺寸。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做成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同为世界上鼓的最早发源地。
    位于杨凌城区不远的上川口村,可谓是远近驰名的“锣鼓村”,数十年来,这里就开始生产制作的锣鼓,铜器,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锣鼓,这里的农民依靠锣鼓制造产业迅速致富,成为“一村一品”工程中的示范村。尤其是近几年,在杨凌各级领导的指引下,生产的乐器更是驰名中外,目前,全村生产加工锣鼓乐器的农户有10多家,铜器6家,解决本村群众就业300余人,该村制作的锣鼓在工艺上有什么独到之处?临近过年了,他们村上的人在忙些什么?记者探寻了杨凌锣鼓村。
    驱车进入上川口村,两边堆积的木料和标语吸引着您继续前行,走进一家村民的院落,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给鼓“上灰,也就是糊缝子”,一旁的一位中年男人手里拿着一把打磨工具正在处理鼓的外表,院子周围堆满了已经做好的半成品。经过交谈得知,他就是这家的男主人,姓侯,从父辈开始起他就学着做鼓,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这几天他全家齐上阵,不停地干活,过两天就要给西安送上一车货,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来到新声铜鼓乐器厂,记者看到,大门口已经摆放着一排“鼓腔子”,两个中年妇女同样在给鼓的外表“上灰”,进入场内望去,有的正在给鼓刷漆;有的左手拿着方形木棍,右手拿锤子在鼓的侧面不停地绕着敲打;有的则站在鼓上面不停地踩踏;还有的拿着尺子在反复量鼓面的尺寸。工人们敲敲打打,有说有笑,一片欢快、繁忙的景象,周围整齐的堆放着一排排已经包装好的鼓。
    一位刘师傅告诉记者,工人们正在给鼓紧皮子。人站在鼓上用脚踩就相当于擀面的形式,目的就是为了把鼓面绷紧,才能打出理想的声音,鼓的声音好不好,就在于“上鼓”的这个环节。“我们生产的东西已经远销到了新疆、甘肃、宁夏、西藏等地,最近一直很忙,西安、渭南地区预定了一些鼓,这两天就等着送货呢,今年从销量上看又是一个丰收年!”该厂工会主席刘群狼高兴地说。
    杨凌上川口村的锣鼓铜器优势,在于牛皮的选料考究,铜器的竞争主要在于配方。然后鼓的整个制作工艺从选料、下料、风干、烘烤、精做、抛光等约需12个环节,造出来的鼓无论是外观、还是声音都有着不错的口碑,随着群众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群众自发性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相信销售也会越来越好!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