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咱们老百姓,今个真高兴






本报记者 武德平 通讯员 孙晓磊 文/图
虽是隆冬腊月,三秦大地却处处阳光明媚。2月10日,记者来到东府最东部秦岭脚下的潼关县,临近年关的走访,让人感慨颇多。
下汾井村大棚户: 天天在过年
代子营镇下汾井村村委会里,五星红旗在温暖的阳光下迎风飘展,坐落在村部旁的47个日光温室大棚正在孕育着明春的希望。王万乐、徐庆霞、郭家奇三位菜农正在棚外聊天,看见村会计盛明理带着记者走了过来。“我们来看看大伙儿,看你们咋个过年?”
“我家在邻村,盆盆罐罐,做饭的一套早都搬来了,我们全家年年就在这大棚里过年。”王万乐憨厚地笑着说。
郭家奇也告诉记者:“这几年市场行情好,在地头发菜,我三回就卖了6000多元,我家两个大棚每棚能卖两三万元,日子是好多了。过年也不怎么讲究,每年大年初一我都在大棚里,基本不歇一天,咱是农民,就得勤快些。”
郭庆霞全家6口人,有1个棚,就她一个女人干,也是以棚为家,日子越过越好了。在一个西红柿大棚里,她摘了几颗红红的柿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我们的大棚卖了钱,农民富裕了,吃得好了,穿得好了,心情好了,其实天天都是在过年!”
万盛园老板宋岗山:备足酱菜迎新年
采访潼关人过大年,离不开酱菜这个话题。说起酱菜,更离不开万盛园这个老字号及其老板宋岗山。潼关酱菜这一百年品牌的传承者宋岗山带记者参观了万盛园,琳琅满目的各种包装礼盒让人眼花缭乱,他向记者一一介绍着这些精心打造的产品。
宋岗山诉记者:“潼关人过大年,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首选就是酱菜。酱菜文化是潼关的特色亮点,怎么样树百年品牌?我们用文化来引领,以旅游来助推,做强做大,使之成为潼关继黄金之后又一支柱产业!”
农业企业与合作社:养好猪鸭贺新春
2月10日中午,记者来到城关镇五虎张村的养猪专业合作社,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合作社理事长王新军,他说:“我们的合作社是农业部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是陕西省生猪标准化示范场。过年了,我们打算杀些猪,让社员们坐一起,吃一吃,聊一聊,讨论一下明年的市场,村上同时计划再发展几千亩软石榴,把在外打工的叫回来,一个人搞四五亩,每亩能收入两三万元,比打工强多了,尽快建成村上的石榴沟,让群众真正富裕起来,这样过年才有意义。”
在太要镇南巡村有个外来农业企业——安大养殖公司,董事长吴秋生是个广东人,祖孙三代做鸭子生意。企业落户南巡村后,带动了当地五六十群众进场打工。陈强和郭顺是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从西农大先后毕业,双双进公司做技术员。说起过年,他们表示就在公司过年,鸭子每天都要吃,他们就不休假了,还可以拿三倍的工资和加倍的伙食补贴。有的职工夫妻俩还带孩子一起在公司过年,也可谓其乐融融。
在返回的路上,记者注意到几个镇点的商户,已经摆出来大红灯笼和鞭炮,有的摆出了写对联的桌子,过年的气息是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