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破浪展新姿 扬帆正当时
———三原县实施文教兴县战略通过我省“双高双普”评估验收侧记
    三原县南郊中学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
    三原县双高双普创建过程中全县中小学配备了崭新的计算机设备。
    三原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郑富超在新兴幼儿园检查。
    三原县县委书记孙景宏在新兴幼儿园检查创高双普建设。

   王琮 李刚 本报记者 杨梅 文/图
    编者按:2014年12月24日至27日,国家督学、陕西省政府“双高双普”评估验收组对三原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双高双普”工作进行评估验收,三原各项指标得分2439分,以位居全省第二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陕西省“双高双普”验收。
    “教育强,则县强。教育兴,则县兴。今年我们要大力实施文教兴县战略,立足高起点,追求高标准,全力推动三原教育科学发展、均衡发展、率先发展。”三原县委书记孙景宏说。
    如今,三原全县上下正以“双高双普”创建成功为契机,在全力创建“国家级教育均衡发展县”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三个优先”推动教育发展持续领先
    “在县级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多方筹措资金,千方百计保障教育投入。”三原县人民政府县长郑富超介绍说。近年来,三原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组织领导优先保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落实”的“三个优先”教育发展理念,全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均衡发展、率先发展。
    组织领导优先保证。“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未来”这是三原领导班子一个共同理念。近年来,三原把教育问题作为民生的最大问题,形成了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教育工作的工作机制,要求县级主管领导定期下基层调研,党政班子挂钩联系学校制度,在全县形成了县委常委会定期议教、县级党政领导主动联教和各部门鼎力支教的良好发展格局。
    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把创建全省“双高双普”县和全国教育均衡县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教育信息化发展三年规划》、《素质教育督导评估316工程实施方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方案》、《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划性文件,为全县教育科学、均衡、率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投入优先落实。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该县坚持把满足教育投入放在全县财政支出的优先位置予以安排。建立了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将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和县级财政设立的教育专款足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县财政将每年新增财力的20%用于义务教育,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弥补教育经费不足。
    “五个抓手”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抓校园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截至目前,三年累计用于学校建设资金已达3.17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公办中心幼儿园15所、村级幼儿园21所、民办幼儿园29所和幼儿早教中心(包括特殊幼儿康复教育)1所,12所中小学校通过了市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验收。“双高双普”创建累计投资2.25亿元,全县所有学校全部告别了土操场、没有了危漏房,教师达到人手1台办公电脑,所有教室黑板换白板,开通校园电视台11个,心理宣泄室、科学发现室等部室一应俱全,办学条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抓资源配置,整体提升办学水平。今年以来,三原把开展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农村学校特别是北部塬区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办法》,选派131名优秀教师参加学年度交流轮岗工作;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实行满任期交流和任期内考核机制,让校长和教师逐步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实现师资力量优化组合、常态化流动,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师资不均衡的问题。下发了《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城区学校严格按照招生计划和区域招生,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免试入学。目前,该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11%,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为100%,80%的适龄儿童享受到优质学前教育,小学无辍学现象,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82%以内。
    抓素质教育,大力提升办学质量。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近年来,该县围绕素质教育主题,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了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节、科技节和读书节“四节教育”活动。定期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师生书画摄影展览、汉字听写大赛等文体活动。2014年全县中考质量综合评价名列咸阳市前列。全力打造内涵发展的品牌化高中,县内两所高中,南郊中学为省级示范化高中,北城中学为省级标准化中学。全县高考质量综合评价连续18年位居咸阳市第一。今年被评为省级实施第一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先进县。
    抓职业教育,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构建“大职教”体系。按照“政策整合、资金捆绑、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各挂其牌、各记其功”的原则,把全县各级各类培训纳入县职教中心,目前该县职教中心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支持发展的50所职教中心之一,2013年7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示范性职教中心。
    “三个保障”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师资保障,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为确保师资水平,畅通教师引进“绿色通道”。该县通过招聘、招考、转岗等办法,每年为教育系统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教师,较好地解决了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坚持每年在全县开展一次教学能手、教学新秀评选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在全县营造尊师重教、兴学育才的浓厚氛围,调动了广大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积极性。
    安全保障,创新校园管理工作机制。校园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该县在全县校园内广泛开展“法庭审判进校园”、“普法宣传进校园”、“平安校园创建”等活动,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配足配齐了法制副校长和专职保安人员,添置了安保器材和消防设备;公安、城管、交通、卫生、文化、工商等部门定期对学校周边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破坏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侵害学校和学生合法权益、影响学生健康的违法行为;教育部门强化校园安全日常监管,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一年多来,全县无重大校园安全事故发生,教育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救助保障,健全困难学生救助机制。近三年来,全县共发放各类助学金2239万元,受惠学生27446人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3052万元,受惠学生5107人次。2014年,全县筹集资金232.3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639人。高度重视学生营养健康,对19所具备供餐条件的学校采取统一供餐,全面落实每生每天4元补助标准,农村义务段营养改善计划覆盖面达到100%。积极拓展“百千万”(驻百村、联千户、帮万民、转作风、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内容,建立了千名教师包扶千名学生制度和科级领导干部资助贫困学生制度,全县救助贫困学生734名,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价值近2万元。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社会各界资助为辅”的助学体系。
    (本次照片由三原县教育局提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