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祖母往事
记得祖母离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距现在已四十年了。但祖母的言行在我的脑海中经常浮现……
祖母是晚清时代的人,舅爷家是富户,因而,祖母曾上过四年私塾,知书达理,通晓世情,帮贫扶困,在我的家乡邻里中有良好的口碑。自打我记事以来,她的一言一行对我成长影响极大。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家乡还很贫困,缺吃少穿,生产队大集体劳动记工分,收入不高,父母、叔父母每晌活路都不敢旷,祖母整天帮助我的父母和叔父母织棉纺线拧绳纳鞋底,左邻右舍有求必应,帮了东家帮西家,忙完邻里顾自家,乡亲父老给她起了个绰号“善人四婆”。
那年月,县乡医疗条件差,没有妇幼保健院,农村妇女生孩子,都叫接生婆。接生婆没到位,祖母懂一点接生医术,就帮着接生,解决了不少妇女危难之急。祖母帮助过的邻里乡亲都不忘她的救命救难之恩,在祖母八十高寿之际,本村和邻村乡亲们冲破“文革”年月的禁锢,敲锣打鼓为她祝寿。
最难忘的是祖母对儿女子孙的言传身教。祖母是一个无神论者,她不烧香拨火、信神拜佛。她常对我们孙辈们说“人心要善,佛在心中,你做善事,好事等人”。我们数十个孙辈的启蒙“老师”就是祖母,她教育我们要讲文明、守道德,要多吃苦、勤发奋,将来才能报效社会有出息。我们这帮小顽童一有空就围坐在拧线绳的祖母身旁,她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岳母刺字”、“三娘教子”、“人心不足蛇吞象”、“来喜拉大马”等故事。言罢,祖母那慈祥的面容和关注的眼神,对我们孙辈们是激励,也是鞭策,更是无限的希望。
祖母崇尚文化知识,一本书、一张报纸都不让损坏。她教育我们说:“烧一字,瞎一世,文字是中国文明的传承,书报是文明的载体,要好好学习,才能开智明慧。”每当夜幕降临,吃罢晚饭,祖母纺着纺车,我们就围坐在她的身旁,油灯下,祖母给我们这帮小顽童们讲着“头悬梁、锥刺股”、“映雪读书”、“凿壁借光读书”等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慢慢了解了祖辈的艰难,明白了人情世故,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如今,我们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也有了孙子孙女,每每回忆起祖母的往事,一股暖流沁心头……
祖母是晚清时代的人,舅爷家是富户,因而,祖母曾上过四年私塾,知书达理,通晓世情,帮贫扶困,在我的家乡邻里中有良好的口碑。自打我记事以来,她的一言一行对我成长影响极大。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家乡还很贫困,缺吃少穿,生产队大集体劳动记工分,收入不高,父母、叔父母每晌活路都不敢旷,祖母整天帮助我的父母和叔父母织棉纺线拧绳纳鞋底,左邻右舍有求必应,帮了东家帮西家,忙完邻里顾自家,乡亲父老给她起了个绰号“善人四婆”。
那年月,县乡医疗条件差,没有妇幼保健院,农村妇女生孩子,都叫接生婆。接生婆没到位,祖母懂一点接生医术,就帮着接生,解决了不少妇女危难之急。祖母帮助过的邻里乡亲都不忘她的救命救难之恩,在祖母八十高寿之际,本村和邻村乡亲们冲破“文革”年月的禁锢,敲锣打鼓为她祝寿。
最难忘的是祖母对儿女子孙的言传身教。祖母是一个无神论者,她不烧香拨火、信神拜佛。她常对我们孙辈们说“人心要善,佛在心中,你做善事,好事等人”。我们数十个孙辈的启蒙“老师”就是祖母,她教育我们要讲文明、守道德,要多吃苦、勤发奋,将来才能报效社会有出息。我们这帮小顽童一有空就围坐在拧线绳的祖母身旁,她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岳母刺字”、“三娘教子”、“人心不足蛇吞象”、“来喜拉大马”等故事。言罢,祖母那慈祥的面容和关注的眼神,对我们孙辈们是激励,也是鞭策,更是无限的希望。
祖母崇尚文化知识,一本书、一张报纸都不让损坏。她教育我们说:“烧一字,瞎一世,文字是中国文明的传承,书报是文明的载体,要好好学习,才能开智明慧。”每当夜幕降临,吃罢晚饭,祖母纺着纺车,我们就围坐在她的身旁,油灯下,祖母给我们这帮小顽童们讲着“头悬梁、锥刺股”、“映雪读书”、“凿壁借光读书”等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慢慢了解了祖辈的艰难,明白了人情世故,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如今,我们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也有了孙子孙女,每每回忆起祖母的往事,一股暖流沁心头……